荥阳:村民变城里人,将住欧式洋房
巩义:村民成护路工,月月领起工资
昨日上午,晚报特别报道组从郑州出发,沿着和连霍高速公路并行的一条“长龙”驾车西行,它时而是长长的高架桥,时而是穿山的隧道,这就是我国中西部第一条铁路客运专线——即将投入使用的郑西客运专线。
这条“长龙”经153医院北跨四环路,分别跨310国道和规划中的中原西路,进入荥阳境内,之后过乔楼水库,沿巩义市南侧西行,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永定陵和永熙陵之间通过,来到了巩义。
“长龙”不时从村边穿过,正是这样一条铁路,彻底改变了部分村民的生活。他们中有的要搬离祖辈世代居住的村落,搬进欧式洋房做城里人;有的则有了正式职业成为护路工,月月领起了工资。
晚报记者 邢进 孙娟/文 廖谦/图
荥阳这些景点你玩过没
出郑州市区,沿中原西路一直西行,大约20分钟就到了荥阳市豫龙镇槐西村。
晚报特别报道组驾驶的车辆拐进村里平整的水泥路,往郑西高速铁路的方向驶去。可是,两三分钟后,我们惊讶地发现,这条很像样的水泥路竟然只通到村子一半的位置。再往前走,就是完全未经修整的土路了。
记者满怀疑惑地下车,脚刚沾地,就有一位村民跟我们搭话,“你们是不是来看铁路的?” 并热心地给我们指路。在这位名叫李天才的老人指引下,我们看到远处有一栋崭新的三层建筑,旁边有大片的护网,郑西高铁就从这里穿过。
沿着田间的羊肠小路,我们一路走进“荥阳站”。其实,这个小站并不是真正的郑西高铁荥阳客运站。在这里值班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高铁即将开通,他们也就要移交工作并撤出。据他们说,这个小站将作为郑西高铁郑州段的一个信号站使用。工作人员说,因为这里距离郑州站太近,郑西高铁开通之后,这里暂时不会作为客运站上下乘客。但是,等新郑州站建成使用之后,将有望在这里规划一个郑西高铁荥阳客运站。
槐西村拆迁,村民李天才成了城里人将住进欧式洋房
槐西村村民李天才,祖祖辈辈都居住在这片土地上。他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的生活会有什么改变,直到这条铁路经过了他居住的村落。
豫龙镇槐西村有3000多口人,李天才说,他们村就要拆迁了,耕地也要被征用,“我们要搬家了,搬到后面新规划的小区,我们也要变成城里人了!”
李天才家距离郑西高铁只有200多米的距离,他家的家门,正对着铁路。自从郑西高铁开始兴建之后,他每天都能够看到日新月异的工程进度。“真没想到,这条铁路建的这么快,我们就快能看见火车从这里经过了。”
在李天才50多岁的生命历程中,他也多次坐过火车,但是从来没有体验过有这种飞一般速度的高速列车。他对这种“神奇”的火车,充满了憧憬。“我一天天在这里看着,就等着开通看看这个火车‘ 长’啥样,能有多快,等它开通之后,我也要让儿女们带着我去坐一回。”
李天才家祖孙三代共有10口人,住的是典型的北方农村的民宅。根据人口和拆迁面积,李天才说,估计他家能从后面的小区分到5套120平方米的房子。对于要搬家变成“城里人”这件事,他的心情十分复杂。一方面他很想住进设施先进的现代化小区,另一方面,他又很难割舍祖辈居住的土地。
离开村子的时候,我们看到了村后新规划的小区——10多栋现代化的住宅楼拔地而起,外观看上去颇具欧式“范儿”。
采访首日,特别报道组很幸运。在巩义市岳阳河大桥附近见到了正在测试中的郑西高铁列车。“真快啊,像闪电一样!”报道组的记者纷纷惊呼。
摄影记者眼疾手快,快速抓拍到了这一瞬间。“列车几节车厢啊?”由于高速列车驶过只是一眨眼的工夫,没有人来得及数数。无奈之下,我们只能打开相机仔细看照片,一节节的数,一共八节车厢。
在岳阳河大桥,我们见到了一名郑西高铁的护路工人王保有。他善意提醒我们,不能穿越护栏靠近铁路,“别进去,速度太快,风太大,会把你们刮倒的。”
王保有说,自己就是附近村的村民,过去都是在家种田,偶尔出门打工,如今有了一份正式的职业,开始月月领工资了。“整个郑西高铁上,像我一样的护路工人有1800多人,他们都是沿线的村民,公司还跟我们签订了合同,一签就是7年,每月工资800到1000元不等,月月准时发放。”他笑着说。
如今,郑西高铁开通在即,正在进行最后的测试。据王保有说,现在每天测试的车辆有18车次。“刚刚你们看到的车,是从郑州发过来的,20分钟就到巩义了。”在采访中, 王保有身上的对讲机传来消息,刚刚测试通过的高速列车已经到达洛阳。此时,记者看了看手表,距离第一次看到那辆列车,还不到20分钟。
[ 家在路上 ]
郑州——洛阳
铁路连起父亲的爱
讲述人:刘菁
父母家在洛阳,从大学时我来到了郑州,两地间100多公里的路程,回家时间从原来慢车4个多小时到现在空调快车不到两个小时。据说高铁开通后,时间会缩短到半个小时,生活在两个城市已经感受不到什么区别了。
刚工作时一般一个月回去一次,那时父母单位在白马寺附近,回家时常坐绿皮慢车,票价真便宜,才4元钱,可时间也长,要4个多小时,所谓站站停,无聊的时候还专门记过那些小站名。白马寺站算是那趟车沿线的一个大站了,能停10分钟。现在还记得,一过首阳山站心情就开始激动,我知道父亲一定会在站台上等我。
近几年,父母的单位搬到了洛阳市里,这里离洛阳东车站很近。我的工资高了,绿皮慢车也停开了,于是我在两地间的奔波改成了坐空调快车。这才发现,郑洛两地间的联系这么紧密,人员往来这么频繁,每个星期天回郑州,父亲都要提前两天给我买票,如果晚了就会没有座位。其实郑洛间车不算少,光每天城际列车就有三对,可到节假日的时候,那个挤和长途火车没有分别。父亲还专门去市场给我买了个可以折叠的小凳子,这样没有买到座票也不用担心了。
在重复的行程中,不变的是父亲送我的身影。有时候车室会检票,父亲被挡在了外面几次,我劝父亲不用再送我了,这段路十几年走下来,早已熟得不能再熟了,可父亲不肯。在家长眼中,哪怕孩子长得再大,在外面早已能独当一面,可到了他们身边,还是需要呵护的。进了候车室,父亲总会抢先把我的包拿走,坐在最靠检票口的位置,等进站大门打开,他会赶忙站起来,等我检了票过了挡杆时把包递到我手上。
我有个心愿,父亲是在西安地质学院上的学,毕业后几十年间很少再去过西安,高铁开通后,两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年迈的父亲可以不必再受旅途奔波,我也可以带父亲再回去看看。内向的父亲从没向我吐露过他想回母校看看的想法,我想他是会同意我陪他完成这段旅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