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36版:独家连载 上一版3  4下一版
干掉一切对手
紫藤梦
五脏养生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五脏养生

心脏的生理特性

心脏是一个阳气非常旺盛的脏器,心脏养生,一要充分借助天时,借助“苦夏”消耗富余能量,清理内环境,打扫卫生;二要减少酷暑湿热对心气、体力的过度消耗;三要尽量减少食欲不振、腹胀恶心、身体困重等暑湿伤脾的困扰。

对于生命的新陈代谢来说,严寒、酷暑、春温、秋凉,不论人体感觉舒适与否,没有好坏之分。日月就这么运转、天地就这么变化、四时就这么更替,大道至简,没有什么好解释的。日月、天地、四季既孕育生命又毁灭生命,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养生就是趋利避害,尽量既健康又舒服地多活些日子。

夏季天热下迫,地湿上蒸,天热地湿,“氤氲熏蒸”而成暑,暑气既热又湿。同样是热,秋季的热带燥,是燥热;春季的热带风,是风热;而夏季的热则带湿,是暑湿。

暑气和心脏相通应。夏季江河汹涌畅通,与之相应,暑能够帮助心脏,鼓动血脉,促进循环,消散淤血,所以很多疼痛性疾病到了夏季就缓解。但是,暑湿也耗心气,困脾胃,很消耗体力,所以夏季尤其是三伏天也叫苦夏。

夏季,当我们在柏油马路上开车或行走时,有时能看见正前方海市蜃楼般的一汪水在不断地出现、消失,这就是地面在发散所吸收的太阳辐射热能的同时也在蒸发地湿。头上是烈日曝晒,脚下是地热、地湿蒸腾,夏季的热是无处可躲的。“壮火”烈日,汗出过多,就会大汗淋漓、心慌胸闷、面色苍白、全身无力而虚脱,这是心气大伤的表现。汗为心之液,正常汗出能够维持体温,帮助散热,利于降火;但是汗出过度,就会耗伤心气。

暑必挟湿,而脾最怕湿。所以入夏,尤其是入伏后,许多人不想吃东西,不知道饿,大便发黏,舌苔厚腻,这就是暑湿困脾,运化受到影响。暑湿困脾,不想吃就少吃点,用清淡利口、消暑去湿的食物提提胃口就行了,不要硬吃,更不用紧张。从某种意义上讲,夏季食欲下降、体重减轻是人体能量代谢的自我调节,是正常消耗,为秋冬能量储存作准备、腾地方。否则,夏季不消耗,秋冬食欲旺盛只会造成人体内能量更加富余。

夏季如何趋利避害真是个问题!还是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心脏的生理特性。

心脏号称君主之官,一家之主,一国之君,压阵五脏,统合生命。生命神韵——人体能够随时应答自然、社会的变化,并及时作出调节、应对——的总指挥,是心。

心在五行中属火,应对夏季暑气,位于上焦胸腔,颜色鲜红,搏动不息,维持循环。从五行属性、对应的季节、位置、颜色、功能看,心脏“阳”的特质极为明显,是一个阳气非常旺盛的脏器,所以叫“阳中之阳”。

但是,心脏是君主,虽然阳气旺盛,一刻不停地搏动,却不能没规则地乱动、躁动。试想,国家的君主如果躁动不安,恐怕就要民不聊生、生灵涂炭、战乱频繁了。因此,心脏阳气万不可虚弱,否则人就生机不旺、血脉不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生长发育不良和口唇面色发绀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但是也不能“火性炎上”没有牵制,否则人会经常躁动不安,烦躁恼怒,失眠健忘。因此,心最重要的生理特性就是温热阳动与持重守位的平衡。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中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任”是担任、接受的意思。心又主神志,神志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与脏腑有关,而主要是心的生理功能,故有心“藏神”、“主神明”的说法。整句话是说,对于外界各种信息进行接受、分析和处理的首先是“心神”,然后才由君主心调动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经络气血统一协调行动进行应答。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的种类繁复、数量巨大,可以形容为“信息爆炸”。每天起床睁眼就开始看电视、用电脑、打手机、听MP3 ,耳听、眼看、嘴说个不停。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令心神不停“任物”,应接不暇,意乱神迷,方寸大乱,迷失自我。

表面上看,我们的生活、工作还算大致有“规律”和“章法”,但是在“规律”、“章法”之下,是一颗按捺不住的躁动的心。面对大量的信息或机会,反而容易做些“反被聪明误”的决策和傻事,哪怕看上去、听起来再正儿八经、冠冕堂皇。一个人,耳目过于敏感,消息太过灵通,并非好事,既“反被聪明误”,难干大事,又乱心神,影响健康。 (全文完,本报有删节)

从下周起,本报开始连载《中国梦》,敬请读者关注。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