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7年,吉林大学就已“入不敷出”。而一项调查显示,全国高校贷款总额已达2500亿元左右。从总体上看,高校凭借自身力量基本不可能在规定期限内偿还本金,“雪球有越滚越大之虞”。而通过“卖地还债”的高校,燕大也不是第一个。
对某些高校采取所谓“土地置换”方式“卖地还债”现象,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曾称:高校不得擅自转让国有划拨土地,用所获收益抵偿债务。
作为象牙塔的大学也开始玩房地产业了,而且还有自己所属的房地产公司,这很值得解读和玩味。看来,房地产的暴利,其诱惑力太大了。
其实,不光是燕大,可能绝大多数的房地产开发用地,都逃脱不了土地“低价征用、天价拍卖”,从中获利的套路和窠臼。燕大的做法,只不过是对于房地产暴利根源的再一次折射而已。
而这一次,传说中的大学精神,与房地产暴利邂逅相约。两者之间巨大的越位与错位,给了公众很多的不适。正如公众疑惑房地产开发是央企不务正业一样,房地产开发,应该是大学干的事情吗?
前几日,我们还在讨论中国留学生巨额捐款耶鲁大学的是是非非。其实,从这里视角切入的话,我们也不难找到答案。也许2500亿元的债务黑洞可以弥补,地也可以卖,问题是,所谓的大学精神,一经失落,我们又将如何能寻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