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22版:瞩目郑西高铁开通 上一版3  4下一版
西安街头,到处能听见河南乡音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坐火车从郑州回西安25个小时,妻子落下“怕回老家”病根
西安街头,到处能听见河南乡音
男友一大早乘高铁到郑州迎亲,中午赶回西安办婚宴
西安古城墙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辛亥革命元老张钫之子讲述父亲的传奇经历

一条高速铁路,连通着两座有着悠久历史的省份:河南与陕西。其实,两省的渊源不仅仅在于地理上的相邻。

上世纪40年代,河南遇旱、蝗、水灾,上百万河南人逃荒到西安并落叶生根。如今走在陕西西安、宝鸡街头,随处都能听到河南口音,河南人的数量惊人。 “郑州移动·郑州晚报踏访郑西高铁”的第八站,我们来到了陕西省会西安,倾听在西安的河南老乡高铁时代的情感故事和期盼。 晚报特派记者 邢进 孙娟/文 王银廷/图

一位河南老乡的思乡历程

从“慢车时代”到“极速时代”

在西安安家落户的卢继刚,是河南信阳固始人。在西安工作的20年间,思乡情结不时侵扰着卢继刚。

1993年,卢继刚成家后第一次带妻子回老家探亲,在郑州转车回西安。那时刚走到铭功路口,就看见黑压压的人群,整个火车站广场更是人山人海,据说当时滞留旅客数十万人。好不容易挤到了进站口,工作人员告知,为尽快缓解旅客滞留压力,火车只暂时提供前往东西南北4个方面的车次,乘客不论车票时间、车次、到站地,只要大方向对就赶紧上车。

卢继刚夫妻还算幸运,被挤进了原本开往洛阳的一列慢车,这车临时延长开到了西安。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走到西安用了25个小时。

两人带着一身疲惫,在焦急、饥渴、寒冷、抱怨、吵闹、脏乱的气氛中回到了西安,“妻子从此落下了怕回老家的毛病”。

今后想家了,很好办,坐上郑西高铁就解决了

得知郑西高铁即将开通,不到两个小时的车程就可到郑州,让卢继刚很惊喜。

“想家了,很好办,坐上郑西高铁就解决了。”卢继刚说。他说,几个弟弟生活在郑州和周边地区,这样一家人能够轻松在周末前往郑州相聚。

卢继刚说,其实在西安还有很多和他类似情况的河南人,自己的岳母就是河南安阳人,虽然早已安家在西安,但得知这个消息,还是很盼望常回老家走动走动。

“一位老家在陕南的同事,给我开玩笑说,我老家距离比你们近一半,但若我俩同时出发回家,你坐高铁有可能比我还先到家。”卢继刚兴奋地说。

一个河南人

在西安的传奇

抗战期间主持安置

上百万河南难民

辛亥革命元老张钫之子要乘第一班郑西高铁回河南看看

一代爱国人士,辛亥革命元老,陕西靖国军副总司令张钫,可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在西安生活得最“牛”的河南人。他不仅在军政界留下赫赫威名,还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创下了不朽功勋。西安碑林博物馆、河南的千唐志斋,都和他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在西安期间,我们寻访到了张钫的儿子张广武老先生。得知郑西高铁即将开通的消息之后,自1940年起就一直在西安生活的张广武表示,一定要亲身搭乘第一班郑西高铁回河南看看。

西安碑林博物馆、河南的千唐志斋,都和张钫有很深的渊源

张广武说,1918年,孙中山发动反对北洋军阀的护法运动时,他的父亲张钫与于右任等组织陕西靖国军,由于右任任总司令,与北洋军阀抗争达6年之久。于右任和张钫都酷爱书法。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陕西,则有大量历代碑刻,于右任搜集了唐以前的许多魏碑,而唐以后的则多由张钫搜集整理。二人将这几百块碑刻全部捐给了西安碑林博物馆。

而河南著名的千唐志斋,则由张钫一手创立。因平素酷爱书法,自20世纪30年代初期,张钫就开始不惜重金搜集唐代墓志。经过多年努力,收藏唐代墓志1000多件,成为首屈一指的收藏大家。为了妥善安放和保管这些宝贵的历史遗存,张钫在老家新安县开凿了一排窑洞,将历年所藏均镶嵌在窑洞壁上,这就是日后千唐志斋的雏形。由于张钫先生的妥善收藏,这些珍贵的唐代墓志不仅躲过了战火,也躲过了抗战时日本人的掠夺,为研究唐史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解放初期,张钫先生即将千唐志斋无偿捐献给了国家。

抗战期间张钫在西北五省妥善安排120万河南难民

1942年,因为水(黄河水患)、旱、蝗、汤(汤恩伯)之害,大量河南人逃难到陕西。为了妥善安排这些河南灾民,在张钫的主持下,河南旅陕同乡会成立,由张钫任会长。

张广武说,他还记得当年河南难民一到西安,就先由河南同乡会接待,安排吃住,再研究将难民疏散到哪里妥善安置。同乡会的资金,一部分来源于盐店街等河南人开的银号的捐资,一部分来自香玉剧社等几个河南剧团的戏票收入。

张钫主持的河南旅陕同乡会,安置了大量河南逃到陕西的难民。就连难民回河南老家,也需要同乡会开具路证。张广武说,这个路证就连敌占区都能够通行无阻。1986年,张广武回老家县上开过一个相关的会议,据当时统计,抗战八年间,河南旅陕同乡会在西北五省共计妥善安置河南难民120万余人。“这只是个粗略的统计,实际数字更大。”

一个河南姑娘的高铁故事

27岁的希希是河南郑州人,5年前大学毕业后,来到西安工作,也找了一个西安男友。经过一年多的相处,两人感情进展顺利,决定2010年6月份成婚。按照他们原先的安排,希希的父母得提前几天到西安,然后找个宾馆住下。婚礼当天,由新郎官到宾馆接新娘。

可是刚过完元旦,希希就听说郑西高铁就要通车了,从西安到郑州只需要不到2个小时。这个好消息,全盘“打乱”了希希和男友的原有计划。他们决定,借助高铁来完成他们的迎亲行动。希希在婚礼前夕先回到郑州家中准备,婚礼当天,希希的男友一大早乘高铁赶到郑州希希娘家迎亲,然后一家人再乘坐高铁返回西安举行结婚典礼、办婚宴。“我们算了算,虽然时间上有点紧张,可是还算赶得及。再说,如果提前到西安来,娘家那边就完全没有气氛了。婚礼一生只有一次,我们还是希望娘家和婆家都能热闹喜庆一些。”希希的男友握着未来妻子的手,笑着说,“虽然我那天会很奔波,但只要老婆和丈母娘高兴,就值了。”

[花絮]

记者亲身体验

西安“河南人多”

一直听说,在西安的河南人多,随着“郑西高铁”采访团到达西安,这一感觉越发强烈,记者住的宾馆前台服务员是河南周口人,吃饭的酒店经理是河南新乡人,出门搭乘的出租车司机是郑州巩义人。到超市买东西结账,记者刚一张口,对方就问“恁是从河南来的吧,俺家也是河南的。”

在旅游局采访时,在场的除了河南来的记者外,还有六七名当地记者和旅游局工作人员。大家纷纷自报“家底”:有的老家就是在河南,有的则是奶奶是河南洛阳人,有的则是河南人的女婿。

西安晚报一名记者笑着说:“看来我出去好了,就我一个西安人,全屋都是河南人,你们可以开老乡聚会了。”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