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11版:海地强震 上一版3  4下一版
56名中国侨民将在近期撤离海地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56名中国侨民将在近期撤离海地
地震严重破坏太子港基础设施,海地政府安排40万灾民移到郊区
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队长侯世科1月22日说,来自武警总医院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医护人员,连日来为150余名维和防暴队员、搜救队员以及随队记者进行全面体检,为50余名关节扭伤、手部外伤及患高血压的维和官兵提供医疗服务。图为19日,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队员和灿在太子港市家乐福地区的一处搜救现场执行警戒任务。新华社发

一些搜救队

将启程回国

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女发言人伊丽莎白·比尔斯22日说,海地地震发生已经过去10天,国际救援队在灾区的工作重心已由全力搜救生还者逐渐转入灾后人道主义救援。部分救援队经过连续工作已经“疲惫不堪”,正在准备启程离开灾区返回各自的国家。同时,一些配备大型救援设备的救援队仍在灾区继续寻找遇难者尸体。

海地强震后第九天,中国驻海地商代处代表21日说,中国政府将在近期安排滞留海地的中国侨民回国。海地政府计划转移太子港重灾区40万灾民,力争缓解首都救灾压力。

关注同胞

【何时撤侨】 商代处与美军交涉飞机起降问题

中国驻海地贸易发展办事处(商代处)代表王书平21日在太子港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政府将在近期安排滞留海地的中国侨民回国。

王书平说,商代处希望在2到3天内安排在海地的中国侨民回国,但不确定因素是飞机在太子港机场的起降问题。太子港机场目前由美军协管,飞机的起降需要通过美军安排。他说,商代处正在与美军协商,争取尽早并安全地安排这些侨民撤离。

王书平说,据商代处统计,自中兴公司11名员工被安全撤离到多米尼加首都圣多明各后,目前仍有56名中国人侨居海地,包括20日下午打来电话、提出救援需求的两名中国侨民。目前,商代处已经将他们安排在安全的地点,一旦条件具备,立刻安排他们回国。

1月12日,海地遭遇7.3级地震,首都太子港大量房屋受损或倒塌,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所幸中国侨民在此次地震中无人伤亡。商代处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向在当地的中国侨民提供了救助。

【奋战灾区】 中国救援队救治伤员2500余人

中国地震局22日公布数字说,随着海地救灾工作形势的发展,中国国际救援队工作逐步转移到医疗防疫方面,截至目前,共救治伤员2500余人,其中救治重伤员500余人。

据介绍,从当地时间1月18日起,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太子港展开防疫工作,在灾民集中地区喷洒消毒剂,并开展卫生防疫宣传工作。1月19日,救援队在海地总统府附近地区架设小型流动医院,开展医疗救治工作。从当地时间20日开始,救援队赴海中协会和营地附近的工业园区为灾区民众开展巡诊和心理疏导服务。

【增派援兵】中国军队派出医疗防疫救护队

国防部新闻发言人黄雪平22日对记者表示,根据联合国人道主义援助协调办公室的要求,中国政府决定派遣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医护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的中国医疗防疫救护队40人赴海地执行人道主义救援任务。目前,医疗防疫救护队已做好行前各项准备,即将起程。

生命奇迹

11天大的新生儿被埋废墟7天获救

地震12日发生时,女婴伊丽莎白·若阿圣仅出生11天。由于房屋在地震中被毁,伊丽莎白的父母以及营救人员一度认为孩子生还希望渺茫。

救援人员19日前往若阿圣一处废墟,试图寻找孩子尸体,没想到废墟中传来婴儿的微弱哭声。救援人员随后在坍塌房屋的缝隙中发现伊丽莎白,她当时躺在自己的床上。

女婴的母亲米舍莱娜·若阿圣回忆,地震发生前,她刚给孩子喂完奶,然后放到床上。地震发生时,她试图跑到二楼救孩子,但终因房屋墙壁突然倒塌被迫离开。

得知孩子幸存的消息后,米舍莱娜哭着跑回已成废墟的住所。英国《每日邮报》22日援引她的话报道:“我简直不敢相信她还活着,她这么弱小。”

米舍莱娜20日在一处临时医院的帐篷外紧紧搂抱着女儿,感激地说:“上帝仁慈。”小女孩的父亲米舍莱·若阿圣说:“当时每个人都以为孩子死了,除了上帝。”

一对小姐弟不吃不喝坚持8天生还

无独有偶,现年7岁的男孩基基和他10岁大的姐姐萨布丽娜被困废墟8天后,于20日成功获救。

营救现场照片显示,刚被救援人员抱出的基基笑得十分开心,大大的眼睛炯炯有神,充满感激与渴望。他伸开双手,急切想拥抱旁边焦急等待的母亲。

刚刚获救的基基和萨布丽娜身体比较虚弱,但未受伤。

一些救援专家介绍,通常情况下,受困者在没有食物和水源的条件下最多“撑”3天。

尽管震后72小时的救援“黄金时间”已过,小姐弟的母亲仍不放弃希望。她留守在房屋废墟附近,为两个孩子祈祷,直至奇迹出现。

负责治疗萨布丽娜的医生戴维·卡什说:“这绝对是奇迹,她的身体状况良好,难以置信。”

不堪重负

海地拟将40万灾民迁出首都

海地官员21日说,计划将40万地震灾民由海地首都太子港迁至周边临时安置点。现阶段,官员们就安置点选址激烈辩论。帐篷成为灾区严重告急物资,即将到来的雨季则将进一步加重救援人员和灾民们的担忧。

海地内政部长保罗·安托万·比安—艾梅当天说,政府计划在海地南部和北部建立40个临时安置点,每个安置点预计容纳1万人。首先将有10万灾民迁至西部省克鲁瓦—德布凯市郊区附近10个安置点。

海地总统勒内·普雷瓦尔的办公厅主任弗里茨·隆尚告诉美联社记者,迁移工作可能月底前启动;安置点建成后,政府提供的免费公交车将在7天至10天内完成运送灾民。

根据国际移民组织统计,至少50万人眼下分散在太子港内447个难民营,绝大多数卫生条件堪忧。这一组织和海地政府评估其中350个难民营后发现,仅有179个可勉强容身,3个能提供饮用水。

美联社报道,这项临时迁移计划旨在防止太子港内疾病传染。均据新华社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