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去年11月至12月市场的一片看多声葬送了“创新高跨年度行情”一样,近期市场的一片看空声,则为“冬播春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该如何来看待这些利空传言?
其一,所谓“一月剩余时间禁发贷款”。这是市场从央行和银监会的“均衡贷款”作出的推论,由此认为货币政策会收紧。其实,1月前两周贷款就达1.1万亿,若不控制,1月贷款量将超去年同期的1.69万亿,显然不合时宜,即使作一些微调,也是合情合理。再说,银行贷款从来被禁进入股市,即便1月份贷款在1.1万亿打住,股市也没有理由作出如此暴跌的反应。
其二,所谓“1月21日起调高印花税”。这显然也是乱装“斧头柄”。2007年“5·30”时,股指从2541点一口气涨到4335点,而目前股指只有3100多点;“5·30”时市场平均估值是46倍市盈率,而目前仅22倍市盈率。
其三,所谓“1月22日起央行将宣布加息”,甚至有人还振振有词地道出了另两个加息的时点:1月底和春节前后。这完全是自作聪明的主观臆测。我则认为,加息可能性最大的是二季度末,至少不会早于4月份。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中央对2010年定下的基调,央行不会擅自采取加息的强硬举措。
其四,“去年保八任务虽然完成,但通胀预期加剧,所以‘1·20’公布的经济数据是利空”。这也是一种偏颇的观点。其实,高增长(GDP8%以上)、低通胀(CPI3%左右)是最理想的发展模式,是难得的发展机遇;CPI由负转正,并调控在3%左右,这不是利空,而是利好。正是在这个问题上,整个市场都陷入了“温和通胀恐惧症”。
为什么本周四一天内,以上四个利空传言通过网络和手机短信传遍整个市场?
这首先与基金去年第四季度满仓并误判市场有关。当时基金和市场多数投资者认为,有创新高跨年度行情,以致仓位高达90%左右,但此梦想被管理层的超常规扩容和突然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所打破。于是,就由原先的“先往上做”改为“先往下做”,打出下影线。同时,年终结账离场机构,也需要通过砸石化双雄等大盘股,造成指数暴跌,获取再度进场的机会。而四大利空传言便是“往下做”的最好帮手。
当前,投资者应作好在3050~3250点区间来回震荡、高抛低吸的准备,主要通过捕捉高科技、高送转、世博等区域热点个股的超大盘涨幅的机会,来实现“春收”的目标。
李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