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15版:中国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占领”新生儿的味觉,妈妈还能不买?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揭秘婴儿“医务奶粉”营销黑幕
“占领”新生儿的味觉,妈妈还能不买?

“医生每向企业提供一名孕产妇个人信息,将得到10元至30元的‘取单费’。如果成功推荐孕产妇购买本企业产品,将得到60元以上‘续吃费’。”指导孕产妇进行母乳喂养是医护人员的天职,然而在利益渗透下,部分医护人员舍弃分内之事,做起了奶粉“代言人”。某些奶粉生产商与“白衣天使”之间缘何存在这样的交易?记者日前对此进行了调查。

陕西侦破“渭南问题奶粉”案:企业私用2008年过期奶粉

【关注三聚氰胺】

陕西省公安厅3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渭南市乐康乳业有限公司乳制品三聚氰胺超标案件查处情况,3名犯罪嫌疑人已于2日被依法逮捕,1名采取了取保候审措施。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许强介绍,渭南市乐康公司奶粉三聚氰胺超标的污染源是临渭区故市镇社会人员马双林销售给企业的10吨奶粉。乐康公司2009年9月和10月分两次从马双林处购买2008年过期奶粉后,再转售给其他奶制品企业。

业内坦言:宝宝的第一口奶就是最大的商机

“公司给医生钱,请医生吃饭,送礼物,一些医生动了心,提供孕产妇名单并不难。”近日,一位曾在某国内奶粉生产企业担任“医务主管”的人员前来举报称,从前年开始,其所在的企业首选太原为试点城市,通过提供回扣等方式,“买通”部分医务人员获取孕产妇信息,并向孕产妇宣传、推荐本企业产品,可获得数额不等的回报。

这位“医务主管”称,公司制定有完备的规章制度,对打通“医务通道”加以详细具体规定。公司的目标是“无孔不入”。要争取与省市县乡的产前门诊、B超室、产科、儿科、儿保科、防保科医护人员建立“良好”的关系,并通过她们向孕产妇赠送、推销奶粉。

将产品放在以上科室“优惠”寄卖,或将样品交由医护人员向孕产妇免费发放,要求医生在发放奶粉样品或产品优惠卡时,必须说“现在妈妈和孩子都喝某某奶粉,喝这款牌子奶粉的孩子既聪明又可爱”。

企业自办“育儿沙龙”,要求医务专员“选择当地最有知名度的儿科医生或是合作医院有名望的专家”,并在活动前一周“与讲师沟通内容,确定讲师讲课内容与产品的结合”,借此“提高二次续吃率”。

在这位“医务主管”提供的企业培训会议资料上,记者看到,优惠卡、营养专刊、育婴手册等都被列为企业的宣传促销品,由医护人员向孕产妇发放,用途一栏里注明“利于医生更好地推荐成品粉”。“宝宝的第一口奶都是在医院喂哺的,占领了医务通道,基本上就赢得了巨大市场。”举报者称。

记者调查:不想给孩子换奶粉?那就补钙吧

业内人士透露,多数新生儿都习惯于食用同种牌子的奶粉,更换牌子后孩子很难适应,而且婴儿一旦感觉喝奶粉省力,就会拒绝再吃母乳。因此,一些奶粉生产企业将免费赠送的奶粉量最终调整到了300克——这通常是新生儿一周的食用量,以巩固新生儿的味觉,使宝宝对母乳和其他牌子的奶粉产生排斥。

近来,记者走访了多家医疗保健和儿童预防保健机构,对上述线索人反映的情况一探究竟。结果令人大感意外:深谙此道的奶粉生产企业并不仅此一家。而被部分医护人员所极力称道的不仅有奶粉,还包括名目繁多的儿童保健品。

在太原市一家爱婴医院开办的孕妇课堂,一位口才极佳的医生免费帮助10多位“准妈妈”解答怀孕和育儿遇到的各种问题。在讲授婴幼儿饮食营养知识时,这位医生强调了某牌子奶粉的突出特点。讲座结束,每位孕妇拥有了一袋免费赠送的某品牌奶粉。

记者又陪同一位家长前往太原市双塔东街一家三级甲等医院去做儿童保健。一位值班的老大夫张口就问,是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当听到是给孩子吃奶粉时,这位大夫立马来了精神,问:“喝什么牌子的奶粉?”

听到孩子家长“不想给孩子换奶粉”的回答,这位大夫不再言语,而是埋头飞速开出一张处方,指着对面的药店说:“你该给孩子补充葡萄糖酸钙了,去对面药店买某某牌子的,买回来我告诉你具体怎么吃。”

新妈妈投诉:没有任何医护人员对我进行哺乳指导

“虽然医院的每个房间都贴有母乳喂养的宣传画,但是在我刚生下孩子的7天里,没有任何一名医护人员对我进行哺乳指导。”3个月前刚做了妈妈的秦女士告诉记者,她的母乳喂养只持续了短短几天时间后只能改为人工喂养。记者了解到,大部分产妇产后不会立刻分泌乳汁,而是需要通过婴儿吮吸乳头来刺激产妇乳液分泌。一些奶粉生产企业正是利用产妇未学会正确哺乳的间隙,以及分娩后住院之便,通过医护人员向孕产妇免费提供一定量赠品,并在医护人员的“监护”下让刚出生的宝宝食用。据新华社电

医护人员“代言”奶粉将被公示

山西省卫生厅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处处长郭湛英说:“我们在检查中发现,确实有部分医护人员违背法律和道德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为厂家做推销。”

事实上,对于上述母乳代用品生产者、销售者通过医疗保健机构赠送产品等行为,早有明令予以禁止,但为何屡屡发生?受访人士认为,医护人员为奶粉“代言”,涉及的不单是利益,更是一种责任,必须加以查处并向社会公示。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