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1版:悦读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李零:
传统文化是好卖但“不治病”的药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李零:
传统文化是好卖但“不治病”的药

李零:

传统文化是好卖但“不治病”的药

李零的作品善于化古为今,文风犀利,言词咄咄,观点独特,引起学术界、文化圈不少争议,尤其是其新书《丧家狗》将孔子比作“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此言在学界引起轩然大波,新儒家代表人对此进行了集中批判,把李零形容为一老愤青,并将《丧家狗》一书上升为文化事件。其《唯一的规则——〈孙子〉的斗争哲学》的出版在读者中也引起广泛影响,2010年1月10日北京图书订货会现场,三联书店召开了这一新书发布会,李零对新书进行了解读。

晚报记者 尚新娇

李零简介

1948年出生,祖籍山西,北京大学教授,以研究孙子、孔子、老子经典著名,著作有:《中国方术正考》《中国方术续考》《<孔子>十三篇综合研究》《兵以诈立》《简帛古考与学术源流》《铄古铸今》《丧家狗——我读〈论语〉》《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读》《人往低处走——〈老子〉天下第一》《何枝可依》《唯一的规则——〈孙子〉的斗争哲学》等。

为何责骂声四起

孔子是我国几千年来一直尊崇的圣人,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可在李零这里,却被写作丧家狗,一时引来学人乱棍,责骂声四起。对此,李零有自己的看法。

“我的讲义,正标题是《丧家狗》,副标题是《我读<论语>》。首先,我想把这个题目解释一下。什么叫‘丧家狗’?‘丧家狗’是无家可归的狗,现在叫流浪狗。无家可归的,不只是狗,也有人,英文叫homeless。历代帝王褒封的孔子,不是真孔子,只是‘人造孔子’。真正的孔子,活着的孔子,既不是圣,也不是王,根本谈不上什么‘内圣外王’。

“读我的书,你会明白,为什么孔子不接受这个荣誉,而他的学生一定要给他戴上这顶帽子。很多人并不明白,这顶帽子的含义是什么。我宁愿尊重孔子本人的想法。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人;一个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与虎谋皮,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空怀周公之梦,梦想恢复西周盛世,安定天下百姓的人。很执著,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个无家可归的流浪狗。这才是真相。

“为什么孔子说自己是丧家之狗?我们想想看,孔子一生颠沛流离游历70多国,跑了那么多地方,却始终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愿意接受他对政治和世道的看法,让他好好地停留下来。这几十年来一路上他真的是过得非常苦,有时候甚至被困在一些地方饭都吃不上,但是孔子依然非常达观,依然乐于去教授他的学问,所以他形容自己到处奔波但是始终没办法完成自己的理想跟使命。孔子失望于自己的祖国,遍访诸侯,还是一无所获,最后老死于鲁国。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兵法最讲智慧,而且是最聪明的哲学

在《唯一的规则》出版之前,李零有《<孔子>十三篇综合研究》《兵以诈立》等研究孙子的著作及论文。李零说,“我研究《孙子兵法》这么多年,支撑我的就是兴趣,有了这个兴趣你才会一次次想去读。为什么会对《孙子兵法》产生兴趣?也是年轻时的幻想。其实我也有过投笔从戎的想法。我们高中时拿俄式步枪军训,我太自由散漫了,受不了纪律约束,但我还是保留了很多年幼时的兴趣。”

“我最初是在当中学生的时候就迷上这本书了。对于我个人来说,我觉得《孙子》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我迈进学术之门,最初就是从《孙子》这本书入手的。”

在书中,李零廓清了当下人们对经典的种种误读,一再强调:“我是把《孙子》当兵书读,商战,我不讲。《孙子》不是生意经。凡谋商机于兵法者,不必读此书。”

商场如战场,有竞争就有对手,有对手就可以参考兵法。市面上有大量解读《孙子》的书就是按此逻辑出版的,其主要卖点是将“孙子兵法”用在研究营销和管理上。但李零对此另有看法,他认为《孙子》只是一部兵法,是军人的读物,供军人活学活用,用来打仗的。

“总之一句话,兵家讲‘兵以诈立’,你敢不敢说‘商以诈立’?‘商以诈立’,老百姓还怎么活?所以,我给自己立下规矩,古书就是古书,军事就是军事,思想就是思想,我不教你做买卖。‘兵以诈立’,可以。‘商以诈立’,不行。”

在《唯一的规则——〈孙子〉的斗争哲学》中,李零抓住《孙子》书中的主线,以他一贯的文风,简练通俗地将要点说透。他认为《孙子》作为兵书虽然是讲技术,讲实用,但同样也有思想,也有哲学:“哲学是爱智之学,兵法最讲智慧,里面当然有哲学,而且是最聪明最机灵的哲学。我甚至可以说,中国式的思维和兵法有很大关系,不懂兵法就不懂中国哲学,这种哲学是什么哲学?其实就是生存哲学,就是斗争哲学,就是以斗争求生存的哲学。”《孙子》中斗争哲学的核心就是兵不厌诈,“兵不厌诈的意思是挑战规则。唯一的规则,就是没有规则。”

不愿意将《孙子兵法》往商业上扯

虽然李零很不愿意将《孙子》往商业上扯,但他也说,“我个人感觉诡诈不仅是在军事上使用的,我恰恰是承认商业和军事有很多共同之处,也同样有诡诈。但是这个诡诈的问题,也是普遍的对人类道德问题提出的挑战。一是对人类道德的挑战,一是对人类智慧的挑战。诡诈很值得研究。我本身就不是一个商人,干吗要给商人讲商战的秘密?政客也好或者商人也好,他们使用诡诈这些东西,绝大部分不是什么书本上的东西,而且也不是简单靠兵法就能解决的。

“一个最显著的例子,比如一个男老板领一堆女性小老板,首先想的是如何把这些小老板管起来,再让她们管员工。我说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只有‘九地篇’,就是把员工骗进来,用‘上高抽梯’‘若驱群羊’这一套。这套东西是给老板讲,还是给员工讲?如果给员工讲,员工的感受是怎样的?我个人感觉在军队里,军人就是在军言军,应该是以军事为主体。至于说人家要研究商战,挡也挡不住。我只是说当你把《孙子》当成生意经来讲的时候,对广大读者是什么感受?

“另外,对于《孙子兵法》本身的理解,目前商战的研究对《孙子兵法》的研究到底起到什么积极的作用?恕我不客气地说,没有看到。我看到的只是大量庸俗的文章,对这些我实在没办法苟同。”

学术的最高境界就是通俗化

《孙子》本身古奥难解,但李零的解读往往一语中的,化古为今,因此有许多铁杆粉丝。他说,他从当中学生的时候就迷上了《孙子》,没想到一读就读了30多年。“厚积薄发”这四个字用在李零身上最恰当不过了。

“《孙子兵法》这本书只有五千个字。古人说孙子只有五千言,老子也只有五千言,可是我们研读它可能结果花了很多的时间,这说明古人的能力是很强的,他能够用五千字就把一些兵法上最深刻的道理讲出来。我想《孙子兵法》也是经过了很多的铺垫,中国历史上的战争规模之大,残酷程度之高都是世界上所罕见的,那是前面有无数的人流了无数的血,无数的兵家进行了反反复复的总结,最后才凝结成这样的五千字,正因为理念特别深厚,所以需要一个长期的挖掘工作。大家也知道,我原来是学习考古专业的,我一直是说,我研究古文献的方法其实是一种考古学的方法,就像一层层地去揭露地层一样,我们需要一层层地来揭露古代文本积淀的复杂过程。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够谈它的思想。

“孙子兵法里面提出的内容不仅仅对兵法有帮助,对任何方面,在信息搜集不全的情况下迅速做出判断的各种各样的人都需要这样的东西,这个思想史是我特别想强调的。”

何枝可依,心生苍茫

对于去年年末出版的读书笔记《何枝可依》,李零说,“我是借读闲书说闲话,冷眼向洋看世界”。李零是搞历史与考古的,“闲书”写得很专业,书里有对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费尔巴哈”一章的解读,亦有读《剑桥战争史》《西洋世界军事史》《动物农场》的心得。至于“看世界”,李零先生亦在前言中写得很清楚,“世界需要改变”,而怎么变,不是在书斋中挤出来的,当然也不是靠拍脑袋想出来的。

从中不难看出,《何枝可依》显出一种知识分子内心的苍茫来。

李零一方面说要给传统文化泼冷水,一方面又在阐述传统文化,本身就是矛盾,在《去圣乃得真孔子》这本书的前言中。他有一段话的意思是,传统文化就是那种好卖但“治不好病”的药。对于大众来说,明知传统不能医治现实,但还乐于在国学中苦苦寻觅良方,这大概是国学的魅力所在,以及“国学热”得以持续的原因。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