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第100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三八”成为凝聚着女性骄傲与荣耀的光辉节日。著名作家冰心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
郑州的骄傲,也凝聚着所有妇女劳动的汗水,郑州的发展,也有着女性劳动的结晶,郑州女性用主人翁的姿态艰苦创业,用青春的光热点燃创造的激情。让我们来寻找见证和创造郑州历史的第一批女性。
“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走过的路,回头看过去不后悔。一辈子都迷在机车上,让我现在都觉得很充实,很有意义。”去年12月底,刚刚办理了退休手续的陈桂玲,还不能适应突然闲下来的生活,“每天早晨醒来,我都感觉还像火车轱辘一样,轰隆着想要向前去。”她虽然是身高只有1.55米的小个子,却和其他22位女性一起,成为郑州铁路局首批、也是唯一一批女火车司机。
[她的犟劲]
“男的能干,我们女的也能干”
当火车司机本来是陈桂玲从没想过的事情,在下乡锻炼的时候,她有了一个梦想,就是当个拖拉机手,追着这个梦她上了铁路技校的内燃机车专业。1974年上学,1975年她和同学就被分到三门峡机务段实习,“当时让男同学都上车了,让我们去车间检修,我的犟劲就上来了,男的能干,我们女的也能干”。
技校毕业,她被分配到了郑州铁路局的机务段,她毫不犹豫地放弃车间上了火车,当上了副司机。与她一起的,还有22名女性,成立了郑州铁路局的“三八包乘组”。
既然进了机务段,就要当司机,陈桂玲也和其他男同志一起报名参加了司机选拔,“有人看到我报名就嘲笑我,说就她那小个子,还考司机,坐到司机位置上,外面都看不见人。我一听就恼了,我非要考上。”也就是这股犟劲,她让所有的人吃惊,一次考试通过,拿到了司机令。
[最灿烂的记忆]
成为火车司机,吃多少苦都是“甜”
陈桂玲反复说:“只有先吃苦,才知后来的甜。实习时开蒸汽机车,所以上岗时开内燃机车,我就觉得很轻松。”而当司机的苦,她可真没少吃。
一次开车从安阳回来,刚过新乡与一辆货车错车时,货车上飞下来一个石头正好砸碎了他们的车窗,“咋办啊,也不能停车,也不能把2000多人扔到路上。我和另外一个司机只有咬着牙,顶着风,开回了郑州。车厢里的乘客一点没有觉察,而我们到站时已经几乎被风吹成了木头人,那正是深秋的季节。”
“那时候车内没信号设置,只能靠外面的信号灯,有次开月山线要进站了,可是鹅毛大雪下的,车开到灯跟前了还看不到上面的灯是什么颜色。”作为司机的陈桂玲啥也没想就爬出了车,顺着信号灯十几米的灯杆爬到上面,擦掉积雪看到是绿灯,才爬下来开车放心进站。
其实这批女火车司机也只在火车上干了七八年,之后就陆续换了别的岗位。据介绍,女火车司机,也只有她们这一批,全国都没有多少个。
离开了火车司机的岗位,她不能适应,有时候半夜会突然坐起来说:“红灯。”那段经历虽然短,却成为她生命中最灿烂的记忆,翻开在车上为数不多的几张黑白照片,她如数家珍,和每一个女战友都永远连在一起。而今,她从铁路机关退休了,可是还不能停下忙碌的生活,“每天我都感觉跟个火车轱辘一样,轰隆轰隆一直向前。”
“俺一生中总共5次见到了毛主席,感觉可幸福。”昨日上午,在郑州一棉家属区一普通居民楼内,记者终于找到了71岁的宁平兰。她是1956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是新中国第一批劳模之一。记者查阅资料后发现,当年,包括宁平兰在内,本市共有5名女性被评选为首批国家劳模。
[她的谦虚]
大家干得都很好,我只强了那么一点点
“我是在1953年被招工进的国棉一厂,才14岁,那时候在老家没吃没穿,这一下子进了国营工厂,感觉自己就是国家的主人了。当时最大的念头就是通过好好工作来报恩,感谢党,感谢新中国。”宁平兰说,有了这种感恩的心态,当时自己和所有的工友都充满了干劲,大家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每天都是你争我赶提高自己的工作技巧,想的就是如何提高质量和产量。
跑巡回、接头、换粗纱、做清洁……宁平兰在刚到国棉一厂时,是在细纱车间做一名细纱挡车工。一个人每天要看管3台细纱机共1200个纱锭,而且她所看管的机子出纱率最高、质量最好。
她回忆说,那时候每个月只有9元钱的工资,咸菜、馒头是每天的主食,但在这样的环境下,她勤学苦练,几乎年年都受到表彰。
谈及被评选为首批全国劳模的事情,她谦虚地说,其实当时大家干得都很好,她只强了那么一点点。当时在车间做挡车工,比起其他同志,在产量、质量、技术上优秀一些。就是干的多,班中干,下班接着干。
[最幸福的回忆]
5次见到毛主席
“我这辈子,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曾经5次见到了毛主席!”美好的记忆至今仍深深铭刻在宁平兰的心中。
“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就是1956年的时候,当时我和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人一起,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劳模进北京。”她说,在这次全国劳模大会时,她在北京待了将近半个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见了。
“见到毛主席的时候,我才17岁,那可以说是我做梦也不敢想的事,当时看见毛主席,我在热烈鼓掌的同时,激动得眼泪也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回来后,国棉一厂全体工友们,像迎接“英雄”一样欢迎她,“知道我见到了毛主席,很多工友们干脆抬起了我举得老高老高”。
后来,宁平兰又分别在参加团代会、妇代会等国家大型会议中,四次见到了毛主席。
1993年到了退休的年龄,宁平兰告别了自己热爱的工厂,开始在家安享晚年。
现在,宁平兰每天都会坚持读书看报,了解国家最新时事,周末了,孩子们都会回家,一家人共享天伦之乐。
“国际饭店、省体育馆、群众艺术宫……这些郑州早期的建筑,我都亲身参与建设了,而且,我总是在最高的位置,因为我是开塔吊的。”昨日,在位于华山路上的丽城小区,记者见到了本市第一代女塔吊司机、省建五公司的退休职工韩玉梅,听她说说自己开塔吊的工作经历。
[她的自豪]
开塔吊10年,参与了一幢幢高楼建设
现在的建筑工地上,已经基本不见女性的身影了。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在建筑工人队伍中,最少有两成以上都是女性,她们和男同志一样,每天在最艰苦的环境中劳动着。
“说出来也许你不相信,我们家可是‘塔吊世家’,我的老父亲、我的两个弟弟,还有一个妹妹,包括我,都是在建筑工地上开大塔吊的。”初次见面,韩玉梅这样介绍自己的家庭。
韩玉梅说,在那个年代,建筑工地上处处离不开女同志的身影,建筑单位的机械工一般都是由女同志来干,比如开搅拌机、卷扬机等。“但是,独独开塔吊,女同志一般都不愿意干,因为太高了。我可能受到了父亲的影响,就在1970年,我开上了高高的塔吊。在这之前,我父亲还招了几名女学徒开塔吊,她们是我的师姐。”
国际饭店、省体育馆、郑州市群众艺术宫……在长达10年的开塔吊的日子里,她也亲身参与了郑州市的城市建设,盖出了一幢幢高楼。
[最难忘的事]
盖当时郑州最高建筑——国际饭店
“我最难忘的,就是盖国际饭店大楼的时候,当时,那座大楼是郑州市最高的建筑,而在工期很紧的情况下,为了建好那座大楼,我和我的同事们可以说都立下了汗马功劳。”韩玉梅回忆说,建设国际饭店是在1979年开工的,到1980年底建成,在当时机械化程度低下、主要依靠人工的情况下,只花费了不到两年的时间。
“我们那个年代的塔吊,都是下面铺设轨道的那种,我所在的驾驶室距离地面30米高,而整个塔吊的高度达55米。”韩玉梅说,那个时代根本没有电梯,她每天上班,都需要通过一个十分狭窄的铁梯子,一阶一阶爬到30米高的地方去。每次上去,都是累得气喘吁吁,而且为了减少来回上下的次数,她工作期间连杯水都不敢喝,生怕上厕所。
那个时候,建筑工人上班都是12个小时制,为了能够在白天照顾年龄还很小的两个儿子,她一般都是选择上夜班,从晚八点上到第二天的早上八点。而且家住西郊的她,每天都是骑自行车跑到位于金水路上的国际饭店建筑工地,无论春夏秋冬,从来没有迟到过一次。
“我其实就是一名最普通的建筑工人,现在每当坐公交车经过我曾经参与建设的地方,不仅感到亲切,也感到了一种光荣。有时候,当我独自一个人回忆起当时的劳动年代,我不觉得辛苦,反而想得更多的是其中的乐趣。”她最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