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到美国后的第一个“shock(震撼)”,就是这个处处可闻的英文字眼:“try(试试)”。
在美国,新生入学要找房子、办注册、办健康保险等好多事情,我好歹在朋友的帮助下办妥。可一到选课就抓了瞎:从小学到大学,我们所上的课都是老师给安排好了的,你可以偷懒、怠课甚至逃学,却从来不需要动脑筋去“选”。面对着一大厚本的本年度全校各系课程表,我只好硬着头皮去问系里的秘书,笑靥后面扔过来的就是这句话:“Just try it!(只管去试!)”再去问教授,仍旧是它:“Try it!”最后问到中国同学,回答的仍旧是这个夹在中文里的字眼:“你自己去try吧!”
后来我才知道,“试”定了课后你就不能那么随意了。我不敢多选,选了一门大课、一门小课(讨论课)。几乎每节大课,老师总要腾出至少十五分钟的时间要求学生提问题。美国学生连珠炮似的发问,点到我头上,我却讷讷地只会回答一个“I don't know”。老师微微一笑:“Just try it!”不是无问题可问,而是从来就没有过这种当众向老师提问题的习惯。轮到上小课就更够呛。那是研究生修的课,每读完一批阅读书目,指导教授就要求你“提出自己的见解”。几次照本宣科或者东拼西凑都被中途打断,“用你自己的思想说话!”有时甚至要求:“拿出你自己的体系(system)!”
一门大课好容易熬到了期中考试。我目瞪口呆:三小时的考试竟发下一大叠如同杂志厚薄的试卷,全是涂圈圈由电脑算分的选择题。赫然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行说明文字:碰到你不懂的题目,千万不要留下空白,只管试着画上你的圈圈。仍是“Just try it!”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背靠大树好乘凉”……小时候,关于“靠”的金玉良言。当我拳打脚踢“踹”(try)出了异国求学的第一步以后,我明白:往后,再不能靠爹娘、靠亲友了,靠自己去“try”吧!
到美后的第一个暑假,三个月内我挣到手的不足500美元,满打满算仅够一个半月的开销。眼看下一个月的房租没有着落,好心的朋友们对着我瞪眼:“你就不能拉下脸皮去try-try吗?!”
暑假,一位我教过他中文的、19岁的华裔小同学无意间对我说,假期里他准备与同学结伴,到北极圈内的阿拉斯加冰湖上替人破冰捕鱼,挣一笔钱明年到中国旅行去。
而我在经历了留学的甘苦之后,我认为把“try”这个英文字直接音译成“揣”或“踹”更合适。至少,我们的下一代应该懂得:在正走着的道路上,一定要学会并敢于用“Try”。
晚报记者 唐善普
(本文采访对象Rusyo为金吉列留美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