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36版:观星台 上一版3  4下一版
但恐岁月去飘忽
电梯向左,楼梯向右
芥蓝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但恐岁月去飘忽

现在很多人写文章都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而赵富海先生的《老郑州:商都老字号》其史料之翔实、考据之缜密足令史家汗颜。我知道这不是他的考据功夫多么了得,那是一趟一趟往图书馆、资料馆、档案馆跑出来的,连他自己估计也不知道到底充了多少次公交卡、磨破了多少双皮鞋。

今年春节晚会上赵本山的小品《捐助》中,其弟子小沈阳充当了《刨根问底》栏目组的记者,其“刨”功浮于表面,浅尝辄止,跟赵富海先生相比,根本就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富海先生不仅“刨根问底拦不住”,一而再、再而三,连续“刨”出了自己的三本《老郑州》专著——《商都遗梦》《民俗圣地老坟岗》《商都老字号》,而且都是“往祖坟上刨”,不“刨个稀烂”誓不罢休。

为证此言不虚,略举两例佐证:

其一,《老郑州:商都老字号》中有篇是写1940年6月8日“郑州首届商人节”的,他竟然把当年刊登这一消息的《郑州日报》也给“刨”了出来,连这家报馆的档案室都不一定存的资料,据他说是从河南大学图书馆里看到并翻拍下来的。像现在的商品交易会、产品博览会和各种名目的商会组织都有着“郑州首届商人节”的基因。

其二,《老郑州:商都老字号》还有篇写华侨巨商陈嘉庚上世纪30年代在郑州开办分公司,经营有史以来郑州第一家专营橡胶制品的商行。令人咋舌的是,赵富海先生竟然找到了现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的“1930年陈嘉庚公司在郑州大同路上的油布彩印广告”,并用不菲的价格从博物院里买下图片,为历史留下一份可贵的参照。

从实用主义者的角度可能有人会说,“刨”这些老古董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仅用书中“陈嘉庚当年为他的各行各店定的统一的店规”作为论据:“战士以干戈卫国,商人以国货救国……为官守枪,为贩守秤,为店员守柜台,甘由苦中来,逸由劳中得来……谦恭和气,客必争趋,恶词厉色,人视畏途,货物不合,听人换取,我无损失,人比欢喜,招待乡人,要诚实,招待妇女,要温和……”这不就是国家和政府都提倡的“大力发展民族产业,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的历史先声?这不就是“爱岗敬业,微笑服务”的前身衣钵?这不就是“构建和谐社会,诚实守信”的质朴表达?而且足可作为现代经商者的行为准则或从业宝典,亦可作为广大毕业生的就业指南,甚至作为爱国主义的教育范本也未偿不可。

富海不是土生土长的郑州人,而其“三连发” “刨”出三本古都郑州研究文本,这本应是郑州“土著”的活儿,却让一个祖籍山东、生于东北、最后才定居郑州的大汉给“掠美”了,这不能不说是我们郑州“土著”的缺席与失职,但同时也不能不说定居郑州的富海对这片土地爱得多么深沉。

富海“刨”出的这三本《老郑州》之于每个生于斯、长于斯的郑州人,形而上地说,是对宏大的哲学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何处去?”的具体化、形象化的正面回答;形而下地说,是对我们这座城市的“为了忘却的纪念”——这座城市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座城市的人每天都被钢筋水泥脚手架和高度的现代化所洗脑,他们逐渐丧失了记忆能力,万事万物,归于飘忽。只有通过这些斑驳的影像、碾碎的片段和尘封的文献才能找回曾经的依稀。

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目前郑州又在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就很有必要恶补一下《老郑州:商都老字号》,商脉赓续相承,洞明可知兴替也。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