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36版:情感倾诉 上一版3  4下一版
留守丈夫:我愿意看着她飞
ldan100320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留守丈夫:我愿意看着她飞
相守10年又分开四年后妻子又“跳远”

对于肖杨一家来说,20多年来,可以说分多聚少。妻子原来在县医院当护士,经过奋斗现在在省城一家出版社工作,儿子在北京上大学,他自己一直在某县县委机关工作,一家人过着三地分居的生活。有人不理解他和妻子的这种生活状态,但他不这么看,肖杨有自己的一套“幸福理论”。

倾诉人:肖杨,47岁,公务员

采访人:晚报记者 尚新娇

相识伊始即分离

对于我来说,与家人分离是寻常的事。20年前我和她相识的时候,就面临着两地分居的现状。

当时我在兰州军区一个通信部队搞技术,她是家乡县医院的一名护士,业余喜欢写点文字,性情活泼,天性浪漫。我与她恰恰相反,内向寡言,虽然我在工作之余也喜欢写写画画,但没她那么痴迷,那么进入状态。经过3年的接触,鸿雁往来,我和妻子1989年携手走进婚姻殿堂,第3年有了孩子。1994年我从部队转业时,儿子已经3岁了。这可以说是我们第一个分居阶段,算起来,结婚的5年加上恋爱的3年,共8年时间,相当于8年抗战。

那几年,真是不堪回首,生活的滋味一言难尽,最难耐的便是两地分居互相思念带来的折磨。尤其是妻子带着孩子在县城,肯定比我的日子要难过。妻子是护士,晚上经常有夜班,下班后一个人回家,胆小的她总是害怕路上有坏人抢劫。她平时的生活也没有规律,一旦来了危重病人,医院打来电话,她撂下饭碗就要往医院跑。

一边是工作,一边是孩子,远方还有个亲人惦记着,妻子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生活上,压力都很大,着实不易,我这个当丈夫的想起来就惭愧,真是有劲使不上。

部队纪律很严,一年只有一个月的探亲假。几千里的路程对我们来说实在是太遥远了。那时打电话不像现在这么容易方便,虽然我在通信部队,但要想同妻子通个电话也是很难的。妻子打长途也得跑到邮局,所以,写信成了我们交流思想,互诉思念的主要方式。 

通信部队条件很苦,点多线长,我经常要到下面的小组,翻山越岭,一天要走几十公里,但写信的事从来不会耽误。我们每星期都要写一两封信给对方。有时连续几天都能收到妻子的来信。写信、阅信,真的是那一段时间最幸福的事情,有时候收到一封信甚至可以高兴几天。直到现在,这些信我们还都保存着。但我们一直没有打开过,因为当时的那种幸福是搀着思念之苦的,其中的苦味不想再回味了。

现在想想,写信反而催生了妻子对文字的依恋。后来,善于摆弄文字的妻子还是在《中国青年报》一次征文活动中,写了一篇《我的情书时代》,最后结集出版时这篇文章被收录进去,并以我妻子写的题目作为书名。

相守10年又分开

1994年底,我从部队转业到县里。心想,总算过上安居乐业的老百姓生活了。在部队时,天天梦想着每日能与妻儿厮守,觉得那种“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幸福得不得了,再不用日日翘首期盼,再不用晚上跑邮局打长途。两人天天说话也不要钱,日子又廉价又美好(说到这里,憨厚的肖杨呵呵笑了)。

其实,我和妻子对物质的要求都不高,吃着家常便饭,新鲜的粮食和蔬菜,过着健康简单的生活,心里就很踏实。

虽然我转业后对于家庭相对好了许多,但我的工作一点也不轻松,下乡调查办案成了经常性工作,有时一连几个月都要在乡里。家务还主要是妻子搞,妻子当护士很累,但有我在她身边给她精神上的支持,她很满足。每逢妻子上夜班,只要我有时间,晚上不论多晚,我都会骑车去医院门口接她。这时,我才体会到,妻子一人在家时的委屈和辛苦。

那些年,我在单位成绩也不错,年年都被评为市里、省里先进个人,妻子除了工作,还是喜欢看书写作,文章不时见报。

2003年的时候,市里的一个媒体招人,妻子跟我商量去不去。我当时也犹豫了一下,但我知道她就喜欢搞这些,很快就表示同意了。这样我们又开始了分离生活。不久,孩子便跟着她在市里读书。这一次分离不像10年前,那是命运被动的安排,不得不那样做。而这一次,是我们对生活的主动选择。因为经历了10年的县城生活,我们考虑到,县城对人的发展还是有局限性,它的文化氛围、生活观念比较落伍狭隘,新的环境或许对她个人的发展和孩子的成长都会有好处。所以,面临她的抉择,我作了让步。当时我想,我的让步,或许就是家庭的进步。

好在县里离市里只有30公里的距离,相聚很容易,不像在部队时那么难。妻子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心情自然好,很快适应了岗位。孩子在新的学校也很快乐,成绩节节攀高。这一切变化说明家庭的转移是正确的,我打心眼里高兴,虽然有点委屈了自己,但想到我在部队时,妻子在家受的苦累,我心里就平衡了。

四年后妻子又“跳远”

妻子在这家媒体很快进入角色,文章也屡屡见诸报端。但几年过去了,妻子“喜新厌旧”的毛病又出来了。妻子说出自己的理由,我也理解了她。

事情是这样的。恰好这时省城一家出版社招人,待遇要比市里好得多。妻子在市里几年一直是聘用,但说是聘用,连合同也没签。再说,省城有更大的空间发挥,有更好的文化气场,对于迷恋写作的妻子来说无疑最理想不过。

可妻子还是家里的主妇,主妇是家里的核心,我和孩子怎么办呢?很难想像一个缺少主妇的家庭会是什么样子。

这次,我没有简单地赞同,也没有一股脑反对。我和妻子坐下来,对这次行动的可行性作了认真论证,最终我得出结论:支持。但还要说服另一个小小男子汉配合。

我们又和上高一的儿子作了认真谈话。儿子是学校的走读生,乍一听让他住宿学校,老大地不满意,毕竟家里吃住比学校舒服。但儿子还是懂事的,听了父母的一番话,最后点了点头。接着就紧锣密鼓办住校手续,我亲自开车,带着铺盖把儿子送到学校。儿子今后就独立生活了。

妻子已通过了出版社的招聘考试,很快就要报到。

别看她决定走这一步,骨子里还是小女子一个,还要靠我在后面给她打气。离开家的那天,看着她恋恋不舍的样子,我心里很不忍。我告诉她,以后还有团圆的机会,我可以要求到省城值班,机关每年都有这样的名额,那样夫妻两人就可以在省城团聚了,妻子这才破涕为笑。

妻子到了出版社,身心压力都很大,每月要编校几十万字的稿子。双休日本来可以休息,但她还是坚持每周回市里的家,为家人洗洗衣服,整理一下家务。为一周住校的孩子做上几顿可口的饭菜,和儿子进行沟通交流,在生活上、心理上关心他,不让他感觉到妈妈因工作而疏远了他。

去年,儿子顺利考上北京的一所大学,这是我们家的一大喜讯。

说实话,我现在的状况并不是很好,爱人在省城打拼,我在县里孤零零一个,但我内心确实感觉很幸福,一家人都在进步着。我想我们都要做生活的歌者,而不要做生活的怨者。以前她做军嫂我欠她许多,现在就当我补偿她,天高任鸟飞嘛,我愿意看着她飞。

记者手记

付出,意味着获得

肖杨的故事很感人。他对妻子几年来无怨无悔地背后支持,一般男人很难做到。因为,哪个男人不需要一个安稳和顺的家呢?谁愿意自己的妻子为了所谓的理想和事业东奔西走呢?况且,肖杨追求的幸福很简单,并没有多大的物质欲望和人生野心。但妻子和他不一样,妻子喜欢追求能够自主的精神生活。不过,肖杨这个丈夫做得很出色,他之所以出色就在于能够给予妻子足够的自由,让她去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

他告诉我,下个月他就能去省城值班了,这是领导给的机会。那样的话,夫妻俩就能在一处相守了,他的妻子也不用再坐火车来回奔波了。

肖杨走到现在,是因为他始终持有乐观的心态。但他付出的同时也获得了许多,获得了儿子和妻子学业进步、事业提升的回报,获得了妻子对他的深深感激与浓浓爱意。肖杨的故事应了那句老话:爱情的真谛不是索取,而是付出。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