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16版:新农村建设带头人 上一版3  4下一版
“选准了当家人,这个村就大有希望”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选准了当家人,这个村就大有希望”
巩义市孝义街道办西沟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生巨变
在村文化大院老年活动室,不少乡亲在这儿做保健
村党支部书记李铁良
村委会主任白建庄
功能设施先进的文化大院
农民新村建设工地

西沟村地处巩义城乡接合部,2000多口人,7个村民组。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不少土地被征用建成了工厂,人均耕地不足半亩,青壮年靠打工挣钱养家糊口。村里的领导班子由于各种原因,曾经一度瘫痪,村里集体收入几乎为零。在新的领导班子成立后,村两委带领村民大搞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西沟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晚报记者 周炜卿 文/图

“说得好不如干得好,带头致富才有说服力”

村支书:

改变村民思想观念最重要

昨日,记者来到巩义市孝义街道办西沟村文化大院的老年活动室内,这里聚集了不少村民,有的在做保健理疗,有的在阅报看书,有的在打牌聊天,一派祥和温暖的气氛。

“现在不用出村就能体检、理疗,给咱老年人可是行了不少方便啊。”“路平了,灯亮了,咱这活动中心多气派,宽敞明亮,要啥有啥。”“这一任村干部说到做到,没放过空炮,实实在在给群众办了许多好事。”“这说明大伙儿没有看走眼,咱选对了当家人。”村民们在七嘴八舌谈论着村里的变化,但谈论最多的话题还是新一届的领导班子。

村党支部书记名叫李铁良,今年44岁,一表人才,温文尔雅,看上去像个教书先生,一说话脸上就挂满了微笑,给人一种亲切感,他曾经是一个心怀保家卫国之志的“最可爱的人”。

1984年品学兼优的李铁良放弃了参加高考的机会,毅然穿上军装,走进军营,把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南海舰队。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个大熔炉使这个满怀报效祖国边防,献身人民幸福安危的热血青年更加成熟。1986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多次受到上级嘉奖。在部队的几年,他目睹了中国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想到家乡那“涛声依旧”的现状,他曾辗转反侧,夜不能眠。在部队别说上军校提干,就是转个志愿兵对个人也大有好处,但是家乡父老乡亲渴望致富的愿望,时时让他热血沸腾。反复权衡利弊后,1989年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生活过5年的南海舰队,回到了养育他的那片热土。

可是现实却是冷冰冰的,乡亲们那保守的意识、传统的观念并没有被他的诚意和卓见所打动。

李铁良决心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大家。他买来两辆大客车,跑起了运输,乡亲们出行乘车他从不让掏钱买票,逢年过节还出车拉上乡亲们外出观光旅游。他的家庭收入也是一年一个台阶,率先过上了小康生活。

1993年,他被推选进了村领导班子,1998年,农村第一次进行民主选举时,他被选为村党支部委员、村委委员,2008年6月增选为村党支部书记,2009年村两委换届时,再次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群众的信任,历史的选择,给了李铁良放开手脚、大展宏图的机遇。

村委会主任:

要为大家办点实实在在的事

新一届当选的村委会主任白建庄是个憨厚朴实的人,他办事认真,乐于助人,在当地有着良好的口碑和广泛的影响。派出所、司法所、镇政府、街道办都留下了他勤奋的足迹和身影。他和爱人用心血和汗水一手创办的养殖场,效益十分可观,在村中尽管不是首富,但七八百万元的家产还是有的。这个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再次被乡亲们推到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前沿。

用白建庄自己的话说:“我们家挣的钱这辈子够花了,本来想过个安逸的小日子,可乡亲们又选我当了村主任,有时忙得连顿应时饭都吃不上,家里人都劝我放弃,但是我想村官尽管不算个啥官,却代表着乡亲们的信任,不说当官一任,造福一方,起码在任期内我会尽最大努力,为大家办点实实在在的好事。”

“把群众的信任,化做工作的动力”

建起文化大院,提升村民的素质和技能

西沟村地处巩义城乡接合部,2000多口人,7个村民组。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计划经济指导下,不少土地被征用建成了工厂,人均耕地不足半亩。青壮年靠打工挣钱养家糊口,老人和孩子得不到妥善的照顾,大家生活都不富裕。由于各种原因,村里的领导班子曾经一度瘫痪,村里集体收入几乎为零。穷则思变,乡亲们盼望着能过上好日子。

以李铁良、白建庄为首的村领导班子成立后,不负众望,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要带领大家奔小康。他们向父老乡亲承诺,要建成文化大院,办好幼儿园、村小学,硬化村内干道,让群众都用上放心自来水,让大家逐步过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幸福生活。

“要想富,先要改变思想观念。”村里下决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致富的技能。

要建个一定规模的文化大院却没有一点资金,当时村里有不少人冷眼旁观。李铁良、白建庄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带领村两委班子,同心协力,共赴难关,想方设法筹措资金,保证了工程如期开工。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村干部们轮流值班,一刻也不离开施工现场。

配套设施齐全的文化大院建起来了,村干部们个个都瘦了一圈,然而,他们在群众中的威信也大大提高。群众集会、娱乐有了地方,党员活动有了场所,老年人聚集有了去处,村民学文化、学科技、搞健身都有了落脚地。文化大院落成那天,乡亲们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扭秧歌,个个脸上笑开了花。

建起一流小学和幼儿园,从娃娃抓起

在村委对面的一个大院子里,窗明几净,绿树成荫,花草繁茂。这里原来曾是一所学校,初中搬走后,这里就剩下小学和幼儿园了,周边几个村的学生都集中在这里学习。巩义市城区教研中心主任崔超会介绍说:“由于村干部对学校、幼儿园的支持力度大,硬件设施很齐全,环境也很优美,教学质量也是一流的。”

修路打井装路灯,改善村民生活环境

过去的西沟村凹凸不平,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有的地方上下错十几米,再加上过去农村依势建宅,遇沟通水,每逢下雨天气,简直无法通行。村支部、村委会为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和交通条件,制订了长远规划和近期重点治理两个方案。他们因势利导修通主干道,铺上了水泥路,修建了排水沟,村里的道路平坦了,村民出行不再难了。

西沟村上个世纪80年代就有了自来水,由于年久失修,管道老化破损,群众饮水问题亟待解决。经过村干部们的多方努力,村里打了一口深水井,重新铺设了管道,现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放心的自来水。

76岁的崔春芬老人说:“过去天一下雨,就没法出去了。水管里的水也是浑的,现在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晚上还有路灯呢。村干部说话算数。”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让群众致富

西沟村紧邻城区和石河道观光休闲区,有着区位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前景广阔。村里为村民请来各类专业人才举办各类培训班。有着34年厨龄的特二级厨师吕狮子说:“我们受西沟村之邀,被劳动部门派到这里讲课已经40多天了,每天都有100多名家庭妇女前来学习实践,主要教她们学习如何做实用菜、家常菜和面食,结业后不仅让她们拿到结业证,更重要的是让她们都学到实实在在的本领。”

村民焦定美说:“我和邻居每天都来听课学习,长进很大,在这之前我们就在石河道旁边开了两家小饭馆。一想到自己马上就可以凭手艺挣钱了,别提心里有多美了。”

“让繁华的都市乡村取代破落的村庄”

“班子团结才能凝聚人心”

村干部丁玲介绍说,开班子会时,并不是每次对问题的看法和想法都很一致,有时候,村支书和主任意见也有分歧。但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是老规则,尽管争论的时候闹得脸红脖子粗,但每个人的出发点都是好的,目的都是想把好事办好,实实在在办事。达成共识后,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支持,配合默契。这种既民主又团结的班子自然就和谐了,群众也愿意支持村里的工作。

“给每家每户都栽上摇钱树”

提起西沟村的长远规划,李铁良、白建庄相视一笑,胸有成竹地说:“根据巩义市拉大城市框架的基本规划,我们村已经先行一步了,我们与开发商联手在有限的废弃土地上建起了集地下停车场、百货商场和农民公寓于一体的综合大楼,新和小区内首批就安排了108户西沟村民,每户都以成本价买到120多平方米的住房。商场、门店可是一本万利,每年都有分红,子孙都能受益,这不是给大家都栽上棵摇钱树了吗?”

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机声隆隆,马达轰鸣,6幢现代建筑拔地而起。不远的将来,繁华的都市乡村将取代破落的村庄,贫穷落后一去不复返,文明、和谐、繁荣、富裕不仅是西沟村人的心愿,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必然。

孝义街道办党委副书记孙孟伟深有感触地说:“群众只要擦亮眼睛,选准自己的当家人,这个村就大有希望。老百姓的麻烦少了,笑脸多了,腰包鼓了,社会也就和谐了。西沟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