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48版:大视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巴东神农溪裸体纤夫“一脱成名”
广告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巴东神农溪裸体纤夫“一脱成名”

最近,有关湖北巴东神农溪裸体纤夫的事,伴随着第二届中国三峡纤夫文化旅游节即将于4月18日举行,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这些纤夫平时是怎么生活的?他们是怎么想的?当地旅游部门是怎么看的?是不是真的“只要给钱,我就脱”的有钱就“被脱”?昨日,记者来到巴东,与纤夫面对面进行深谈,试图还原真实的纤夫生活。

政协委员提议:恢复巴东裸体纤夫文化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位于川鄂交界处,作为有50万人口的巴东县,最近却被“神农溪裸体纤夫”炒热。今年2月25日,在湖北恩施州“两会”上,该州政协副秘书长、政协委员姚本驰大声疾呼:恢复巴东的裸体纤夫文化。姚本驰还建议:设立裸体拉纤特别津贴,还可以面向全国,选拔体形健美、英俊潇洒、思想解放的有识之士担任巴东县县长。

姚委员的此番建言立刻引起了热议,对此他还坦言:如果没有人响应我们的提议,虽然我并不英俊和阳刚,但我愿做三峡库区第一个裸体纤夫。这个曾经轰动一时的提案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然而就在3月26日,裸体纤夫出现在巴东县神农溪景区,为游客们逆水拉纤了。

巴东县旅游局副局长邓彩云昨日解释,3月26日的裸体纤夫出现在巴东县神农溪景区,是为了省内摄影家协会摄影爱好者而专门举办的一次试演习,“是针对特殊人群举办的!”本来准备在4月18日第二届中国三峡纤夫文化旅游节开幕前,举办一次正式的三峡纤夫摄影展,邀请各路摄影大师们,前来拍摄纤夫的生活,体现他们的纤夫文化,现在网上议论太多,各方观点都有,因而取消。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拉时就脱衣服,成了一种习惯

昨日上午9时,记者来到巴东县旅游局。正好在一楼碰上旅游局局长徐鹏,更巧的是,巴东县神农溪景区纤夫队队长张厚方,也刚好来县旅游局商量纤夫节的事。记者看到这位身高一米八,身材英俊潇洒的张队长,和他开玩笑说:“你是做纤夫锻炼了身体吧?”张厚方也笑着说:“纤夫是个体力活,肯定有关系!”

“裸体纤夫是历史形成的!”作为土生土长的巴东县神农溪人,45岁的张厚方毫不掩饰自己曾是裸体纤夫,现在还身兼景区船队队长。

1985年,20岁的张厚方,受父亲影响,也加入到纤夫行列。父亲做了一辈子纤夫,不过当初的纤夫是帮助拖运货物。“那时山路不通,靠水路,一些生活物资靠船只来托运,而纤夫也就诞生了!”张厚方说,当时拉纤就是裸体,大家都裸,没有不好意思的,“一种习惯,开始拉纤时,我们就把裤子脱了!”

一些女性村民,在河边洗衣服或者玩耍,纤夫只要是拉纤了,心无杂念,“我们真的是很纯洁,大家只是说靠纤夫养家糊口!”张厚方说,一般一只船6个纤夫,其中有两个“驾长”(把握方向同时保证安全),当时每人一天大约可以赚2元钱,大家高兴得不得了。上世纪80年代从事纤夫职业的大概有四五十人。

裸体拉纤:减少成天被湿衣服包裹的生病概率

每到夏天,纤夫们只要接到活,就开始脱衣服拉纤。而到冬天有点冷时,上身穿棉袄,下身不穿衣服也在拉纤。

裸体拉纤,肯定有原因。张厚方介绍,纤夫劳动时不穿裤子的第一个原因是神农时代的遗风:神农时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人们的婚姻状态从群婚制向对偶婚状态转变。“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无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这个时期生产力不发达,还有许多人没有裤子穿。

第二个原因则是主要的,由其劳动性质决定的。纤夫成天浸泡在水里劳动,穿衣服很不方便,而且成天被湿衣服包裹容易生病。“这是一种文化,祖祖辈辈形成的,裸体纤夫早就有,不是现在突然有的。”张厚方说着拿出手机给记者看,“我手机上就保存着我们裸体拉纤的照片。”

张厚方说,现在整个神农溪景区有600多只旅游船,纤夫有700人之多。大多是40岁以上的人,年龄最长的纤夫是84岁的谭明生老人,家人也都支持他。

针对网上有人说,只要给钱,纤夫就裸体拉纤。张厚方说,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们的纤夫都找到了老婆,凭劳动吃饭,没人歧视我们。”

据《武汉晚报》

对话裸体纤夫

记者:您的家人支持您做裸体纤夫吗?

张厚方:支持。我裸体拉纤第二年就结婚了,老婆孩子都支持不反对。两个儿子,现在一个在武汉搞装修,一个在读高二。

记者:很多人说裸体纤夫就是为了钱?

张厚方:每个人都要生活。现在社会进步了,很多女性在现场,你不可能要我们裸体拉吧?换一句话说,你出再多的钱,我们也不会拉。

记者:您觉得裸体纤夫能走多远?

张厚方:历史形成的。在特定环境针对特定人群表演,为何不能裸体拉纤?!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