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6版:王家岭奇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救治首批获救者】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救治首批获救者】
“从下车到进入病房的每一步,都经过精确的讨论。”

“这次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的营救很成功。”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水害防治专家组组长、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专家组成员、中国矿业大学教授武强5日在王家岭施救现场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武强透露,据现场探查,井下有五处被困人员集中的坑道高于透水水位,大批人员有望获救。其中一处原本预测希望不大的坑段情况亦好于预期。

武强认为,两大因素促成了王家岭营救行动的乐观结果。一是人,二是措施。被困人员在井下坚强守候190多个小时,这是人的奇迹;当地各大医院为每位获救者配备一个专门医疗小组。另据悉,营救行动专家阵容强大,国家安监局派出了五人专家组,针对透水事故,专家组成员包括地质水害专家、采矿专家,山西省亦派出3位矿难营救专家。

施救成功的原因之二是措施得当。武强说,3月29日,地面打钻成功,4月2日,营救人员向坑道里及时输送了氧气、营养液与食品。他说,相当部分的被困者依靠这些物品得以保持良好的体征。

营救王家岭,是于大悲后之大喜。但武强坦言,此次救援成功,一个客观的重要因素是,井下条件好于预期,透水水量不太大,经过排水,被困者获得生还希望。

5日1时20分左右,山西铝厂职工医院。

第一位被救出井人员乘坐的救护车后门打开后,六七名医务人员小心翼翼保持担架平衡,把被救工人抬下。

记者看到,这名工人蒙着眼罩、盖着棉被、接受输液治疗。医务人员通过电梯升到三楼,进入早已经过医疗专家多次验收的病房。

从下车到进入病房,用时4分钟左右。这是一场与时间争夺生命的战斗!一秒钟,可能就是生与死的分界;一秒钟,可能就是正常与伤残的分界!

从1时24分至2时20分左右,首批获救的9名工人陆续到达山西铝厂职工医院三楼病房接受检查和治疗。山西铝厂职工医院是距离事发现场最近的医院。医院院长原天平和几十名医务人早已在大门口紧张地等待着。

“事发当晚,我们医院就派出救护车在井口等待。对于医院救治,山西铝厂主要领导多次打电话,要求调集医院水平最高的医生,调用最好、最先进的设备参与救治。”原天平说,“来自太原的专家针对救治方案一再细化,从下车到进入病房的每一步,被困人员会出现哪些症状,用什么治疗方法,都经过精确的讨论。”

从3月28日13时40分,华晋焦煤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起,被困井下的153名工人,成了所有人的牵挂。综合新华社等

4日22时27分,潞安集团矿山救护中队发现了水面深处的第一缕灯光,从而全面拉开了王家岭透水事故井下救援行动的帷幕,使救援行动疾速展开。

发现第一缕灯光的救护队员名叫郝喜庆,是潞安集团矿山救护大队二中队一小队小队长。

“我正坐在巷道旁的水泵管上,无意中抬头发现水面远处有灯光在晃动,那不是指挥部说的有可能有人生存的工作面吗?”

他迅速起身跑向50米外的联系电话,拨出在心里默记了多遍的矿山救护协调组电话号码:8000。瞬间,这个令人激动的消息传回指挥部。

郝喜庆所在的小队4日下午4时下井作业,主要任务是监测气体,观察水位,监护现场施工工人的安全。这些数据,通过每两小时一报的值班电话,迅速汇总到指挥部,成为指挥营救153名被困人员的第一手数据。

淹没巷道的地下老窑水极度混浊,郝喜庆崭新的救护服已成了泥巴服,油黑一层看不出原来的颜色。一双大手上沾满厚厚的黑泥,脸上黑亮亮的,有许多泥巴。其他10多名工友也和他几乎一个模样。

郝喜庆小队是3日凌晨2时临时接到紧急通知,从长治赶来乡宁参加救援的。尽管当时许多人还在休假,但紧急集合令下达后,休假的队员连夜赶回驻地,其中最远的是从35公里外的家里打的赶回执行任务。早晨6时,应该出发的35名队员和干部全部到齐,一个都没有少。

副中队长告诉记者,救人如救火。抵达王家岭矿后,他们自己协调了两顶帐篷住下,所有生活用品只有配发的一条毛巾。用的是自己带的桶装水,吃的是自己带的方便面。

王家岭矿的夜晚寒冷无比,他们连床被子都没有,夜晚就盖着自己的大衣蜷缩成一团。连续两天顿顿吃水煮方便面,一丝青菜都没见过。

而此前两天,他们刚刚向王家岭矿营救工作指挥部捐献了三卡车物资,有饮料、纯净水、方便面、汽艇、手套、大衣等。

房间里,简易钢丝床上除了凌乱堆放的大衣,好像再没有多余的东西。两张钢丝床旁,放着四个塑料凳支撑的木板,显然是晚上睡觉的床。用一块木板搭起的“茶几”上,电磁炉上煮着的开水刚刚开始冒气。

在王家岭矿透水事故救援现场,像这35名同志一样的救援队员一共有3000多人。

从事发后到成功救出部分被困人员的176个小时里,他们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争分夺秒,千方百计地救人。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