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36版:独家连载 上一版3  4下一版
健康养生
生财之道
职场
励志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健康养生
云无心 著 重庆出版社

一个“在实验室里研究做饭”的食品工程博士,以融科学入生活的态度,运用科研结论和权威机构的报告,对食品的营养、功效、安全等诸多问题作出解答,对有问题的食品和企业毫不留情穷追猛打,对广泛流传的错误观念、饮食偏见以及别有用心的虚假宣传进行纠正。作者告诉大众怎样在了解食品的益害之处和未知风险的基础上理性比较和选择,怎样分辨假象与真相,怎样破除自己的偏见和误解。

灵芝等“圣品”跟美容搭不上关系

灵芝、雪蛤之类的东西,因为其生长的环境很特殊,的确可能含有一些特别的物质。对于这些成分的寻找,也确实有过许多研究。不过,目前找到的东西,还没有一种能够跟美容搭上关系。有人会说,这些神奇的东西,其中肯定有现代科学不知道的神奇成分,没准儿就有美容的效果。从逻辑上来说,确实是可能的。问题在于,这种莫须有的可能性并不比街头叫卖的“祖传秘方,包治百病”更大一些。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维持它的正常运转并不需要特别的“营养成分”。有一些食品成分对于改善人体机能、防止某些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不过,如何利用这些成分、如何实现这些作用,也并不是“吃下去就可以了”的事情。对于“美容圣品”,在现代食品科学的研究中几乎没有人在上面下过工夫。虽然这样的产品市场和利润都是不可估量的,但是成功希望接近于零的研究是没有人去投资的。

人们都说女人如花。要养好花,需要的是适当的水,以及适量的普通平常的肥料。指望用某些“神奇”的肥料养出娇艳的花朵,也是很不现实的事情。同样,维持人体机能的良性运转,也并不需要什么“神奇”、“特别”的食物。成分均衡的普通饮食,就是最好的“圣品”。

所谓“竹盐减肥”

有朋友说现在“竹盐减肥”炒得很热,问我这个东西有多靠谱儿。其实,竹盐进入中国至少有十几年了,最初是在“高档牙膏”中出现的。大概是牙膏再高档也还是不如减肥产品有号召力,所以“排毒减肥”的竹盐产品又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不过,竹盐其实不是新东西。在韩国,它大概可以算得上是“民族瑰宝”了。古时的僧侣把盐装在精心选择的竹筒中,用天然的黄土封上,再用特定的松枝烘烤,最后得到的固体粉末就是竹盐。这个过程往往要反复进行,“好”的竹盐会进行9次。古代韩国人用这样的竹盐来治疗多种疾病,据说有“奇效”。这样的炼制过程颇有中国道家炼丹的意味——精选的材料、长时间的炼制,所以在对竹盐的宣传中,经常宣称集中了“大自然的精华”和“几十种微量元素”,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消炎”、“杀菌”、“排毒”和“减肥”等功效。

至于有关竹盐的广告中宣称竹盐中的有机物进入人体后如何如何,则完全是臆想。竹盐的烘烤温度高达1000℃~1300℃,在此温度下有机物会被烧掉而只剩下无机物。也有广告宣称在此高温下,盐的分子结构发生了转化,生成了“高能量”的食物,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功能。如果是真的,这大概是对于经典化学理论的改写。韩国科学家的研究则比较“传统”,指出经过炼制的竹盐可能含有了一些其他的矿物质,而这些矿物质可能会导致一些特别的功效。他们测量了纯食盐、粗盐和竹盐的成分,发现竹盐中锰、钙、锌、铁、硫等成分的含量比纯食盐或者粗盐中的要高。这也很符合化学中的物质平衡——竹子和黄土中含有比较多的这些成分,经过烘烤最后进入了食盐中。换句话说,竹盐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粗盐”。如果这些成分的差别是竹盐的所谓“神效”的原因,那么完全用不着那么费劲地去用竹子、黄土和松枝反复烘烤,人们可以很轻易地混合出任何需要的组成来。

宣传竹盐神效的广告喜欢说在高温下这些物质相互反应,生成了新的“神奇”的物质。按照化学理论,在烘烤这样的反应条件下,矿物质的种类不会发生变化。即使重新固化以后以不同的形式结合,在人体内也会重新离解成单个离子,跟未经高温烘烤的混合物没有差别。

所以,竹盐广告中所宣称的那些“竹盐减肥”的理论依据,既不符合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也没有经过任何现代科学方法的验证。它的神奇,只能依靠对于“传统”和“经验”的信念来支持——也就是说,如果相信现代科学,那么它是靠不住的;如果相信存在着与现在科学不同的“科学体系”,那么它的任何结论我们都无法评价。

如果只是把竹盐外用的话,还不至于有什么危害——最多也就是花一些冤枉钱而已。但是,在许多“竹盐减肥”的“秘诀”里,是每天早上喝一杯“竹盐水”。而韩国科学家的论文告诉我们,竹盐的主要成分还是盐——现代科学公认摄入过多的盐会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一般认为,人体每天的食盐摄入量不应该超过6克——在大多数人的正常饮食中,往往已经超过了这个量。而一杯“竹盐水”,又额外地增加了几克食盐。

07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