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17版: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新发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每日大看台
沈少三:中国式摔跤不能丢
登封窑:寻回千年的美丽
广告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登封窑:寻回千年的美丽
技师在瓷胎上绘制图画。日报记者 李焱 图

2009年我省开展了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通过普查各地发现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新发现”集中宣传活动4月8日在郑州启动,在普查中被发现的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一一呈现在大家面前。晚报记者 杨宜锦

登封的陶瓷历史源远流长,隋唐五代延续到宋金元时期的“神前窑”被誉为“中原民间第一窑”,特别是唐宋时期的曲河窑(即登封窑)尤为著名。昨天,记者一行驱车至登封大金店乡曲河窑址,当嵩山古陶瓷研究学会会长李景洲打开展厅大门时,记者便被登封古陶瓷片上的精美纹饰震撼:“没想到咱登封还有这么精美的瓷器呢。”作为此次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登封窑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登封窑为隋、唐、宋、金、元时期的名窑之一,包括曲河窑、神前窑、白坪程窑等,其中曲河窑以生产黑白釉、青釉、白釉绿彩、白地刻划花、珍珠地划花、宋三彩为主。”潜心研究登封窑的李景洲介绍说,在所有的瓷器中,以珍珠地划花最为典型。珍珠地划花为登封窑的典型装饰技法,是借鉴唐代金银器錾花工艺创造出来的,此手法借助珍珠图案做地,加以登封优越的陶瓷原料形成独特的釉色。而现存故宫博物院的“珍珠地双虎纹饰瓶”,可谓登封窑的代表作。

谈起登封窑,李景洲还向记者讲起了典故:北宋前期,曲河镇十分繁华,陶瓷业非常发达,窑场很大,绵延7里多长,烧制的瓷器风靡全国。但不久曲河遭遇厄运,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淹没了窑场,于是沮丧的工匠们离开了曲河,到禹州重操旧业。在禹州站稳脚跟后,他们在登封、禹州交界处建起庙门朝北的祖师庙,以表示不忘曲河。后来,就有了神前、神后之说,登封属于神前,禹州属于神后。

在李景洲的古陶瓷展厅里,记者看到各类古瓷片,虽然都不完整,但它们身上精美的纹饰仍然让人惊叹,或菊花,或荷花,或和尚,或道士,这些瓷片在地下埋藏了几百年,却风采依旧,它们记录着工匠们的手艺,它们穿越时空隧道,折射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光芒。这些瓷片是李景洲花费多年时间,跑遍登封白坪、告成、徐庄等乡镇搜集而来,它们让现代人重新认知了即将失传的登封窑的美丽。2006年,通过专家论证,李景洲基本理清了登封窑在陶瓷史上的脉络和地位。2007年初,在对登封窑研究的基础上,他开始复制和创新技术,直至2008年6月,才完成了登封窑珍珠地、嵩山钧瓷的复制,并成功复制出多件登封窑代表作,从而找回失却千年之久的登封陶瓷。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