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11版:拜祖大典 上一版3  4下一版
姓氏墙前
我们找到了根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姓氏墙前来寻根
姓氏墙前
我们找到了根
本报组织的百家姓代表拿着家谱来到黄帝故里
“哈哈,找到我的姓了!”
很多市民都拿着家谱。
寻根问祖的读者向专家王永治咨询自己姓氏的来源。

姓氏墙前

我们找到了根

我们有着一位共同的祖先,但是我们却有着不同的姓氏,这不同的姓氏从何而来,而我们之间又有着什么特别的联系?昨日,近百位百家姓代表与晚报一起,来到新郑黄帝故里为祖先庆寿,同时进行了一场寻根之旅。

市民早早来到晚报

“百家姓拜轩辕的读者已经到了。”昨日中午12时,离晚报组织的“百家姓拜轩辕”活动集合还有1小时10分,当记者在作最后准备时,突然接到晚报热线工作人员电话,说许多市民已提前来到集合地点。

记者赶快出门迎接,报社门前已有10多位参加活动的市民,大家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我们怕路上堵车,误了集合时间参加不成活动,就早早吃饭来了。”大家纷纷解释。

12时50分,车辆布置完毕,市民开始登车,不到20分钟时间,大巴车全部坐满。

最早姓氏代表是图腾

车上,记者向市民赠送了百家姓姓氏贴以及黄丝巾,大家纷纷把自己的姓贴在左胸前。途中,许多市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当得知晚报邀请的河南省世纪论坛国学主讲、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专家王永治与大家在同一辆车上时,姓氏代表们按捺不住了,纷纷向王老师询问姓氏问题。看到大家这么急切地想了解姓氏,王老师站起身来,拿起喇叭当场开讲起来。

王老师说,最早的姓氏是用图腾来表示的,它首先起着一种标志功能,人们使用的生产工具和打猎工具上都有自己的图腾,只要别人看见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会拿。图腾标志在原始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具有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组织和互相区别的职能。同时通过图腾标志,得到图腾的认同,受到图腾的保护。“后来图腾出现了分裂,便出现‘姓’和‘氏’,以旧的图腾称呼作为‘姓’,分裂出来的一支叫做‘氏’。”

82岁老人新郑寻根

王老师的精彩讲解,不时获得代表们的阵阵掌声。

到达目的地后,头发花白、手拿拐杖的孙伟凡老人就开始不舒服起来,她的女儿赶快给他拿水。据孙女士讲,老人已经82岁,参加这次“百家姓拜轩辕”活动是老人自己报的名。“全家人都反对,可他就是想来看看,谁都拦不住,所以我就陪他来了。”孙女士说。这时,老人笑着说,“我没事,身体好着呢。快点走,签字祈福活动都开始了,快点……”说着就朝人群走去。看到孙老先生这么热情,我们不忍再聊下去,多给他留点时间,只希望孙老先生能开开心心地参加这次活动。

到达姓氏广场,百家姓代表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寻找有自己姓氏的姓氏墙。“我找到了,我找到了。”很快,就有人找到了自己的姓氏。

“我听老辈人说,我们孟家是从山东迁到山西,在明朝时又从山西大槐树迁到河南的。”64岁的孟宝田先生介绍孟姓的发展情况。他的话立刻引起张姓代表张艳如女士的疑问,张女士说,她也听家里人说他们家是从山西大槐树迁到河南的,“看到晚报组织百家姓拜轩辕活动,我报过名之后,3月29号我还专门回山西看了看族谱,我们的族谱是画在布上的那种,非常老了”。

听到这里,62岁的景密林先生也提出疑问:“我家是河北邢台县景家屯的,听老人说,明朝时山西洪洞县大槐树那里一批批往外移民,移到河北邢台景家屯,难道我们的姓氏都是山西发展来的吗?”

“不是的,都是河南的。”听了大家的疑问,王永治老师为大家解除了疑惑。原来,朱元璋有位大将叫胡大海,因为曾经在河南受过侮辱,所以他请求杀河南人雪耻,结果他用计屠杀了很多河南人。看到河南人口太少了,朱元璋开始下令从山西向河南迁徙居民,“当时迁徙来的有好几支移民,而山西洪洞大槐树是当时迁徙最大的一支,才这样统称的”。

小伙子要续全断代家谱

百家姓代表中,有很多老者带来了自己的家谱,在现场展示给大家看,有个年轻小伙子也捧着自己的家谱,跑到姓氏墙前展示了起来。

“我14号在晚报上看见还没有姓‘贾’的报名,就立马打了你们的报名电话,我想到这儿来把我这断了好几世的家谱给续上。”27岁的贾先生家住郑州,他们的家谱里中间断了499年,在1998年续了一次也没续上。这一次,他带上了自己的家谱和家族精心推演出来的续谱方案,希望能在拜祖现场续全自己断了几世的家谱。

“虽然这次没有续全,可是我听说我们这一支贾姓应该是从山西洪洞县迁过来的,现在在中牟白佛和其他一些地方也有很多贾姓,他们应该和我们这一支有点关联,我会抽时间过去看看。”别看贾先生年纪轻轻,可是他对自己的姓氏特别重视。“我们年纪轻轻的不早点着手了解一下自己的家谱,以后等老一辈的都不在了,就更没人重视了。”贾先生对记者说。

同龄“轩”、“袁”同祈福

百家姓寻根结束,百家姓代表们又分别到黄帝像前祭拜祈福。

今年都已55岁的轩先生和袁先生一起来到33米长的黄丝绢布前,写下了自己的祝福。“你俩的姓氏好有福气啊,合在一起就是咱们的老祖先。”在一旁签名的市民说。

“我这个姓以前就是轩辕复姓的分支,姓氏专家都说我这是‘中华第一大姓’。”轩先生说。

据袁先生讲,他这个姓氏以前是“辕”,发展到后来就把“车”字旁给去掉了,这个“袁”姓就在中原发展起来了。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