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3版:第一健康·重磅 上一版3  4下一版
安全健康迎接世博
预防近视 小心“陷阱”
“一位病人,一本书”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病人就是最好的教科书
“一位病人,一本书”
——汪忠镐院士与胃食管反流病研究

一位在血管外科卓有建树的大家,一个把病人看得比自己还重要的医者,近年来却心无旁骛,把研究目标转向自己曾被误诊的胃食管反流病,用拓荒者的执著,用大医的精诚,全力推动了国内相关专科的研究和治疗水平。

16日下午,趁着汪忠镐院士参加三月三拜祖大典的间隙,记者对他进行了深入采访。

16日下午,记者在中州假日酒店见到了汪忠镐院士,虽然已是古稀之年,头发花白,但仍然精神矍铄。当提起胃食管反流病,提起自己苦心孤诣的研究,汪院士立即变得神采飞扬。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病人就是最好的教科书。”

当天下午,慕名而来的朱女士刚一坐下,汪院士就认真询问病情,查看病历,并和助手探讨起治疗方法。“那时候什么都不想要,只希望自己能够顺畅的呼吸。”朱女士说,10年前因患感冒,咳嗽持续达两个月引起哮喘,每天晚上三四点钟就会觉得呼吸不顺畅,根本吐不出气。平时不吃饭的时候会好一点,走路过快就会喘不过气,连想要出去和家人一起游玩也成了奢望。听到朱女士的描述后汪忠镐院士说:“我完全能够理解她那种呼吸不顺畅的感觉,因为我也受过这样的折磨。”

由哮喘到胃食管反流病

院士也遭遇误诊

2004年,汪忠镐院士出现不明原因流涕,最初被诊断为“过敏性鼻炎”。不久,渐渐出现和睡眠进食相关的咳嗽、咳痰、气短、呼吸困难以至窒息,这些属于典型的哮喘症状,呼吸科专家理所当然地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常规治疗后,症状稍微缓解,他就出院投入了工作。但是,咳喘屡屡发作,以至5次以支气管哮喘大发作急诊入院,强烈的窒息感折磨着他。

凭着多年的行医经验,汪忠镐院士坚信自己不是哮喘病。一次聚会中,经一位外国学者提示,汪院士觉得自己的症状很可能属于胃食管反流病。接下来,一系列的检查结果证实了诊断。他终于明白,困扰自己一年多的致命性呼吸困难是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一种最严重的呼吸道并发症——喉痉挛。通过在国外实施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后,“哮喘”症状很快消失了。

“治好了自己,我还想把和我得一样病的人治好。”汪忠镐的想法得到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的支持。不久,全国首家胃食管反流病中心宣告成立。随后,汪忠镐院士提出了“胃食管喉气管综合征”的创新理论,并完善诊断标准,摸索出药物、内镜射频及腹腔镜手术相结合等治疗方法。

精神压力大、不规则饮食

易患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是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烧心、胸痛等症状或食管黏膜损伤。据研究,由于紧张的工作、频繁的应酬、三餐不定时等原因,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率正在悄然上升,大约每100人中就有7至9人患上此病。然而,人们对这种疾病的认知率并不高,虽然很多患者长期受胃食管反流病困扰,但主动就诊的只是少数,得到正确诊治的患者更是少之又少。

“工作节奏加快、不规律的饮食、强大的精神压力等都可能成为诱发该病的因素。”汪忠镐介绍说,出现反酸、烧心和胸痛这三大“典型症状”时,诊断并不难,但临床上遇到的一些重症患者并没有这些典型症状,表现多样,误诊的情况屡屡发生。因此他呼吁,出现频繁的典型症状,要及早到专科门诊确诊,对症下药。

我省首个

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中心接诊

2009年7月,中科院院士汪忠镐教授来到郑大四附院,就胃食管反流疾病和血管外科的医疗、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工作给予指导。郑州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胃食管反流治疗中心已于今年3月份正式成立,并收治病人,目前已成功实施了一例周围血管外科手术。

“胃食管反流病人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通过保守治疗、介入治疗或腔镜下胃底折叠手术进行治疗。”郑州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消化内科王洪涛主任介绍。据了解,胃食管反流治疗中心和周围血管外科都是由汪忠镐院士统一指导负责。

孟丽君/文 赵楠/图

专家在与来访者交谈。

汪忠镐简介:中国科学院医学和生命学部院士,是我国血管外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现任首都医科大学胸心血管外科学系顾问和血管研究所所长,兼任第二炮兵总医院名誉院长及其胃食管反流中心和血管外科主任,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学组终身名誉组长等。1961年上海医学院毕业,先后为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安贞医院、邮电部总医院、浙江大学第一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等创立了血管外科专业。擅长各种血管疾病的手术和腔内治疗,开拓了胃食管反流-呼吸综合征和哮喘的治疗,在布加综合征上做了举世瞩目的贡献,为解决静脉代用品问题所做的人工血管内皮化研究和以细胞种植治疗肢体缺血,以及大动脉炎、颈动脉体瘤、血管腔内技术、胃食管反流等工作达到国际水平。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