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6版:旧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晚清政府严防考试作弊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清代科举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竞争激烈
晚清政府严防考试作弊
采用的是“糊名易书”的防弊办法
清代考生参加科举考试作弊用的“夹带”
这是清代科举考试准考证《院试卷结票》(左)和补考证(右)。

在清代,科举考试是众多读书人跻身仕途的晋身之阶。清朝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参加各级考试的学子数以万计,但是录取的比例非常低。这样的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竞争自然激烈。

每届三年一次的乡试、会试之期,清朝皇帝都要选派德高望重、学问优长的官员充任主考官。科考前,朝廷上下均很关注主考官是哪位大人。倒不是这些人都存有走门径、托关系的舞弊想法,而是因为主考官的职差太引人注目了。凡本次考试取中者,皆为其门生,从此即具有了师生之谊。因此,主考官既可博延揽人才之美名,又可得广收门生之实利。这就是各位权高位尊的清廷大吏皆以派放主考官为喜、为幸的原因。

乡试发榜后,朝野上下引起轩然大波

咸丰八年(1858)为顺天府乡试之年。此次顺天府乡试的主考官是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柏葰,同考官是翰林院编修蒲安,副考官是户部尚书朱凤标、左都御史程庭桂等。

顺天府乡试的地点在顺天府贡院,地处内城的东南角。贡院至公堂正中悬有“旁求俊”御匾,两边是明代的大学士杨士奇题写的楹联:“号列东西,两道文光齐射斗;帘分内外,一毫关节不通风。”所谓“一毫关节不通风”,是说在科考过程中各种防范措施严密,不会发生一丝一毫的舞弊行为。但在此次顺天府乡试过程中,即发生了顺天府尹梁同新与提调顺天府丞蒋达因彼此不和而互相攻诘的事情,后来,这两人分别遭到革职和降调的处分。

乡试发榜了,参加科举的士子争相观榜。他们发现,镶白旗满洲附生平龄中了此次乡试的第七名举人,使众多文人士子们颇为不服。平龄何许人也?当时有不少人识得这位满族的大爷。其人平时很少读书作赋,而是经常与一些游手好闲之人相聚唱戏,是一位有名的戏剧“票友”。因此,乡试发榜以后,在朝野上下引起轩然大波,士人民人一片哗然,皆谓“戏子亦中高魁矣”。

当此之时,咸丰皇帝却又颁发了一道圣旨,特别表彰主持此次乡试有功的柏葰,从一品官员提升为正一品。柏葰本就是军机大臣,又经过这次乡试得到褒奖和提拔,他获得了最高的官品和职位,说位极人臣也不为过。

清廷科举考试采用“糊名易书”的防弊办法

清廷在科举考试中,承袭宋明以来“糊名易书”的防弊办法。这一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和一个规定。三个环节是:

一、考试结束时,文人士子的试卷经内收掌官(考场内的收卷官)收取后,统一交给弥封官;弥封官在监临官的监督之下,将试卷中有关士子本人的姓名、籍贯、年龄等一切相关内容,经折叠反转后以空白之纸覆盖密封,然后在骑缝处加弥封官关防和监临官关防。

二、密封后的试卷统一交给誊录官,由其分交各位誊录生将试卷如实誊写一遍。考生的原始试卷因用黑墨书写,故称墨卷;而由誊录生统一抄写之卷则用红笔,故称朱卷。誊写完毕,再由对读官交各位对读生负责校对誊录是否正确无误。如确系无误,则由对读官加盖关防后,转交外收掌官(考场外的收卷官)。

三、外收掌官将试卷转交阅卷官,才开始阅卷、评卷、弃取等其他环节。

一个规定是考试、评卷之时,内外监试、提调、受卷、誊录、对读、弥封、外收掌等官,笔用紫色;同考官、内收掌官等笔用蓝色;誊录生笔用朱色;对读官、对读生笔用赭黄色;而主考官因是阅看朱卷,故而可用黑色笔。

这一“糊名易书”之法,显然是意在避免防范考试过程中,考生、考官可能发生的种种作弊舞弊行为。此次顺天府考试发榜后,御史孟传金上奏揭发说:“中式举人平龄朱(卷与)墨(卷)不符,物议沸腾,请特行复试。”

咸丰帝登极之初,本欲对腐败的吏治官风进行大力整饬,且科举考试又是关系清廷后备官员基本素质的“抡才大典”,因此看到这一奏折后,即谕令载垣、端华、全庆等人认真查办。

肃顺建议对柏葰处以极刑

经查,此次科举考试黑幕惊人。不但平龄本人墨卷中有7处错误,同考官邹石麟在其朱卷中代替他改正过来,而且又查出有问题的试卷50份。这还基本上属于科举考试中评卷、阅卷等具体的技术层面的问题。但是,更为严重的是查出了主考官、同考官受贿舞弊之事。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广东肇庆人罗鸿绎,托请同乡兵部主事李鹤龄,向同考官翰林院编修蒲安递“条子”,与考试官约定,其考试时的第一篇文章最后用“也夫”二字结尾;第二篇用“而已矣”三字结尾;第三篇用“岂不惜哉”四字结尾;诗则用“帝泽”结尾。这就使原来的“糊名易书”之法失去了防弊作用。

评阅各卷时,身为主考官的柏葰本欲将罗鸿绎的试卷撤下淘汰,但同考官蒲安嘱托柏葰的家人靳祥,劝说柏葰千万不要将罗鸿绎的试卷撤下。不知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柏葰遂听从了靳祥的劝说,将一名叫李成忠的试卷撤下,取中了罗鸿绎。

此事内幕披露之后,清臣肃顺建议对柏葰处以极刑。咸丰帝对此案极为重视,特别召见惠亲王绵愉、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及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各部尚书等议处此事。咸丰帝因柏葰老成宿望,不愿杀他,本打算从宽处理;但出于振刷吏治、励精国治等方面的考虑,最后他还是听从了肃顺的意见。

在此次科场舞弊案中,另有4人被处死,7人被革职,尚有数十人遭降革处分,共计90余人受到牵连。此案与顺治十四年的顺天、江南乡试案,并称为清代两大科场巨案。

摘自《中华遗产》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