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T03版:新世纪十年见郑 上一版3  4下一版
十年之治·成就大城梦想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十年之治·成就大城梦想
绿城广场 孙伟华 图

□石大东

(上接T02版)

从今天起,本报将连续推出“新世纪十年见郑”大型政经系列报道。对2001~2010年的郑州进行回顾与梳理,对十年来郑州发展思路的形成、发展和完善进行阐述,对即将迈入“十二五”的郑州进行展望。本系列报道突出一个“十”字,寓意十全十美;突出21世纪第一个十年这一时间段,意在引领新世纪、开启未来;以“见郑”谐音寓意本系列报道是对郑州这十年的“见证”。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十个特刊采取以人物故事为主的形式,以年代为纵轴,以行业为横轴,建立起郑州发展脉络的坐标,全方位梳理郑州十年的发展,立体化展现新世纪头十年郑州的沧桑巨变——

决策篇:《郑在崛起》

新世纪头十年,客观地讲是郑州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根本原因是有一个把中央和上级的方针政策和郑州实际相结合的一脉相承的工作思路,并且是在十年的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发展。新世纪头十年,郑州成绩斐然,变化最大的一是经济,二是城市建设。展示郑州这十年取得的成就,是为了阐释发展思路的正确性,重在持续的重要性;是为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沿着正确的思路继续前进。

交通篇:《枢纽之城》

历史和自然赋予了郑州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郑州位于国家规划的“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的重要节点,是我国铁路、公路、航空、电信、邮政、管道运输的中枢,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均从郑州通过。进一步巩固和提升郑州作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和作用,发挥其铁路港、公路港、航空港、信息港“四位一体”的综合枢纽作用,增强经济发展的保障和服务能力,是时代赋予郑州的决策者的重任。

工业篇:《强市之本》

郑州这样的区域中心城市,没有工业作支撑,是立不起来的。郑州工业近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的崛起壮大与省会郑州强势崛起的正向互动,是城市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具体实践和经典表达。而从拉长工业短腿到优化工业结构的发展理念的探索和推进,更为这种表达平添了科学发展的深厚底蕴,为今后的继续崛起和跨越蓄积了蓬勃的内生力量。

商贸篇:《万商逐鹿》

自3600年前商汤建亳都起,商业就扎根于郑州这片土地。这里孕育了中国最早的“商人”和“商业”;亚细亚点燃的郑州商战硝烟,定格成为中国商业史上一段精彩的记忆。时间步入21世纪,一个城市的发展潜力,已经不单单体现在一个个经济指标上,更体现在其是否能够“强吸纳、远辐射”上,包括其整合资源的能力。经济学家预言,在后工业时代,谁拥有了发达的现代服务业,谁就拥有了话语权。市委市政府顺势应时,建设商贸都市的思路浮出水面。

农业篇:《绿野新踪》

中原地区的黄河两岸,是华夏农业的发源地和农业文明的发源地,到了今天,我们对农业的重视程度更是上了一个新台阶。对农业问题的重要性,无论我们怎样去认识都不过分。因为,我们要努力及早进入现代化农业社会。中国是农业大国,河南是农业大省,郑州是省会城市。虽然,农业对郑州经济的贡献值并不高,但我们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却很高。上世纪90年代起,特别是最近十年,我们用决策智慧、用反哺机制等,使郑州农业整体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现代农业的雏形已经形成。

城建篇:《宜居绿城》

在具有3600年历史的古都,有丰富历史内涵的城市里搞建设,需要用大智慧塑造我们的城市灵魂。“中心城区保护改造,保护指的是保护老城区悠久文化的根,解决新建城市千城一面的问题;改造是立足于建设适宜人们居住的环境,提升现代城市功能。”对于保护改造的目的,郑州的执政者思路清晰。既要保护,又要改造,还要推动城市化向现代型、功能型、生态型、宜居型发展。十年来,从中原城市群龙头到现代化大都市,从跨越式发展到“三化两型”城市,无论郑州市顺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如何调整城市建设的载体,保护改造中心城区的城市建设思路始终一以贯之。

郑东篇:《东望新城》

开发建设郑东新区,是郑州市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稳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生态环境、提高文化品位,把郑州建设成为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举措。郑东新区城市规划,凝聚了国内外众多世界规划与建筑大师的智慧,描绘了21世纪新郑州的美好蓝图。日本建筑大师黑川纪章将“共生城市”、“新陈代谢城市”以及“环形城市”等先进的城市规划理论应用于新区总体规划中,使郑东新区成为郑州最靓丽的城市名片。

文化篇:《听琴嵩岳》

当3600年历史的荣耀悄然褪色,郑州该如何为自己重铸灵魂?迈入21世纪,郑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界作出了回答:文化强市的建设,成为时代最强音之一,从文艺精品的推出到文化节会的遍地开花,从一张张郑州文化名片的打造到普罗大众尽享文化带来的丰硕成果,郑州留给外界的印象是一连串的惊叹号。透过这十年来郑州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不难发现,文化正在成为“撑”起郑州崛起的重要力量之一,而文化资源的优势正在转化成郑州崛起的强大支撑力。

民生篇:《重在为民》

无论幸福的定义有多少种,一个城市,只有在关注民生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百姓才会真真切切地感到幸福。进入新世纪后,市委、市政府的承诺始终如一:立民生之本,顺民生所望,把不断改善民生作为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使发展成果体现在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上、体现在老百姓的笑脸上。十年光阴,郑州的城市面貌在变化,郑州市民的生活在变化,十年城变,始终没有改变的,是郑州人追求幸福、享受幸福的真挚笑容。

展望篇:《蓝图绘就》

在去年底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势头,就要坚持在实践中做到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在今年召开的全省“两会”上,坚持“四个重在”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而郑州又该如何调整自己的步伐和节奏,迎接新一轮挑战?在中国经济版图上,郑州又应该扮演怎样一个角色呢?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文超2008年提出:“要力争经过10年到15年的不懈奋斗,把郑州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生态型、创新型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用20年到30年的时间,跨入全国先进城市和世界重要城市行列。”这一目标,高屋建瓴,高瞻远瞩,体现了市委领导集体的远见卓识。这一目标,带动全省、辐射中部、影响全国,这是郑州的历史性选择。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