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T06版:新世纪十年见郑 上一版3  4下一版
面对金融危机,向左向右?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面对金融危机,向左向右?
王文超讲述郑州发展的五次“脉动”
东区之夜 刘予平 图
现代大气、风光如画的郑东新区已经初步体现生态城市的特色。刘予平 图

(上接T05版)

从2008年下半年起,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这是上个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称为“金融海啸”。

“从1000亿元到2000亿元,再到3000亿元,郑州这6年的时间应该说是飞速发展,平均增速在15%以上。但是,从去年第三季度开始,郑州的经济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尤其是今年的第一季度,我们郑州的经济增长只有4.4%。” 面对这场令人不安的危机,2009年8月中旬,在接受香港凤凰卫视《财经点对点》栏目记者采访时,王文超坦陈此次危机对郑州经济产生的巨大冲击。

“面对金融危机,郑州要坚定信心,抓住机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速郑州产业结构调整,用国际大视野审视郑州发展,全面推进郑州跨越式发展,加快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生态型、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在面对巨大危机的时刻,市民从王文超的讲话中看到了“郑州机遇”和郑州希望。

“可以说,正是这场危机给我们上了一课,传统型、资源型经济受冲击和影响较大,而高新技术产业受冲击和影响较小。”王文超说,既然交了“学费”,就得考虑经济结构合理调整。调整就是机遇。

他同时表示,通过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检验了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从而强化新型工业化产业集群的优势,培育和重点加快诸如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与制药、光电一体化等优势产业,把郑州建成中部地区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现代化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这又是一种机遇。

“从城市发展战略来看,郑州的发展要向特色鲜明、个性鲜明、文化厚重的现代化新商贸城方向转型,这也是机遇。总之,‘郑州机遇’有短期机遇,也有长远机遇。”正是这种从机遇中寻发展的思路,使得2009年我市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取得了保增长、保态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大成果。

初步统计,去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300亿元,增长12%;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521.7亿元,增长12.3%。

“随着郑州国内交通枢纽港地位的确立,千万人口大都市的目标也将更明晰,2020年郑州城区人口将达到500万,2030年将达到800万,到2040年将拥有1000万的人口。”在2009年年底召开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王文超透露了未来我市发展的新思路。

郑州市将实施民航优先战略,大力推进国际航空港配套工程、机场二期扩建工程等项目建设,尽快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十字形”交通骨架。

王文超说,陇海铁路和京广铁路在郑州交会,开启了郑州的枢纽时代。2015年,中国第二个铁路大“十字”又将在郑州形成,那是两条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东西向是徐兰线,南北向是京广线。未来,郑州将形成“双十字”铁路枢纽格局。郑州将成为国内交通大枢纽,也提高了郑州国际交通枢纽的地位。

同时加快推进郑徐客专、连霍高速郑州至洛阳段扩建(郑州段)、国道107线郑州段改建等续建项目建设,确保西绕城公路改扩建、京珠高速郑州至漯河段改扩建等项目竣工投用,确保四环快速路运行通车;开工建设郑渝铁路和郑州机场至许昌城际铁路、郑州机场至少林寺高速公路等工程。

思路决定出路,未来15年,郑州城市发展的总体蓝图已经确定。

“事实上,在2008年,郑州市委九次全会已经正式确定了郑州今后15年发展的方向和定位,未来郑州将建成‘三化两型’城市。”王文超为郑州未来的城市发展描绘出这样一张发展蓝图。

“所谓‘三化两型’城市,就是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生态型、创新型城市。”王文超解释说。

所谓现代化,就是将来我们的产业要现代化,城市要现代化,人们的生活也要现代化。

所谓国际化,就是这个城市未来要走向国际,它的经济也要融入国际这个大的循环,我们的产业不仅要面向国内,而且要面向世界。

所谓信息化,就是政务信息化、产业信息化,城市的建设管理要信息化,市民的生活也要信息化,进入一个网络世界。

所谓生态型,就是要树立“保护也是发展”的理念,把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统一起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协调。郑东新区已经初步体现生态城市这样一个特色。

所谓创新型,就是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从郑州制造向郑州创造转变。

“要加快‘三化两型’城市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王文超说,今后5年,要围绕提升城市经济、人民生活、社会发展和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加快郑州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要主动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力争在优势领域达到世界先进城市水平。

王文超最后表示,在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的同时,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持久动力。在经济发展较快、财政收入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要拿出更多的财力物力,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努力建设创业之都、宜居城市、和谐家园,真正实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晚报记者 裴蕾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