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T08版:新世纪十年见郑 上一版3  4下一版
十年跨越谱华章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十年跨越谱华章
——“新世纪·郑州十年”系列报道之一(上篇)
二七商圈 孙伟华 图

□郑州日报记者 王家坤 陶玉亮

2010年春天的郑州,满目青翠,生机无限。

十年前,人们满腔喜悦迎接新世纪的第一缕曙光。不知不觉间,新世纪已经走过了十年。十年,在中国文化里是个特殊的年轮。

著名军旅作家邢军纪说,2001年是郑州发展的一个拐点。也许是巧合,从2001年到现在,岁月的匆匆脚步也走来了第十个年头。

历史的演进具有阶段性的特点,每一段历史又有它不可复制的独特品质。2001年~2010年的郑州,无疑是光彩夺目的一个时间段落,注定要在郑州发展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十年发展不寻常。

看待一个城市一个阶段的发展,可以从两个角度透视:历史、地理。历史的基本要素是时间,地理的基本要素是空间。简单说,既要纵向看,也要横向看。

从商代亳都算起,郑州已经有3600多年的城建史,虽然商文化的遗迹只剩下星点斑驳陆离的记忆,但其文化基因已凝结为流淌在这座城市血脉里的精神符号。

载沉载浮,历史沧桑。

100多年前,清末大臣盛宣怀奉旨勘察卢(卢沟桥)汉铁路线路来到郑州地界,将郑州辟为甲等火车站。这个看似偶然的决定,却直接影响了一座城市的未来坐标。

1901年郑县车站建成。北伐战争时,冯玉祥督河南,将郑县改县为州,转县为市,命名郑州市。

1954年河南省会由汴迁郑。1983年开封地区西五县划归郑州,实行市带县行政管理体制。对郑州发展来说,这是两个具有转折意义的历史事件,标志着一座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开始迈出了它铿锵有力的脚步。

透过历史的烟云,不难发现,郑州是一座新兴城市。郑州解放时只是一个10多万人口的小县城,1949年全市生产总值尚不足亿元(9040万元)。郑州大学退休教授、土生土长的郑州人孙子文说,郑州真正的发展,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事情。

郑州60多年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948年~1978年,GDP年均增速10.3%;1978年~1999年,年均增速12.3%;2000年~2009年,年均增速13.5%。

1948年郑州解放,开启了历史的崭新一页。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间,郑州脱胎换骨,化蛹为蝶。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十年间,经济增长划出了一道炫目的曲线,是经济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优的时期。

2009年郑州的经济总量达到3300亿元,是2000年728.38亿元的4.53倍。2003年,郑州的GDP过千亿,达到1102亿元,成为全国千亿元俱乐部成员。2006年突破2000亿元,2008年突破3000亿元,达到3004亿元。郑州一年创造的生产总值从100亿元到1000亿元用了13年,从1000亿元到2000亿元仅用了3年,从2000亿元到3000亿元也仅仅用了两年。

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城市GDP超3000亿元的城市共有26个。

波士顿市市长马斯·梅尼诺说,一个城市的未来是它的过去合乎逻辑的延伸。

2010年一季度,郑州迈出了闪亮的“延伸”:全市生产总值完成795亿元,同比增长16.5%;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162.9亿元,同比增长38.2%。

经济总量的迅速增加,使郑州具备了向全国大声讲故事的资本。

回望郑州十年,留在人们记忆里的,不只是节节攀升的数字、恢宏壮观的篇章,更有一个个写满灿烂的笑脸、饱含时代温度的幸福故事。

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009年达到29837元,是2000年9017元的3.3倍,年均增长14.7%,比1978~1999年年均增速12.7%加快2个百分点。

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的5935元提高到2009年的17117元,增长1.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912元提高到2009年的8121元,增长1.8倍。

城镇人均住房面积由2000年的9.52平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26.6平方米。2009年年底全市城乡居民储蓄2511.2亿元,比2000年增长3.4倍,年均增长17.2%。

还有一个数字值得关注: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2009年为34.8%、28.7%,分别比2000年下降了0.7、6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状况的指标,一个国家和地区越富裕,这个指标就呈下降趋势。

发展依靠群众,群众共享成果。2001~2010年这十年是老百姓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政通千家福,人和万户春。信心和笑容,荡漾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郑州的天空一片蔚蓝。

进入新世纪的十年,郑州充满了“赶超,跨越”的精神气质。

全市上下始终有一种发展使命感、危机感,有一种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

2002年,时任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的李克同志提出了“两个不断”的发展目标,即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的比重不断提高,经济总量在省会城市中的位次不断前移,并写进了市委的有关决议里。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文超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说到,发展不足仍然是郑州的突出问题。

市长赵建才也讲到,必须站在全国竞相发展的大格局中来审视自己,看到目前发展的差距和压力,切不可沾沾自喜。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茫茫九脉流中原,纵横当有凌云笔。

上世纪末,位于东郊的空军某部机场搬迁。市政府在设计规划这片空置地时,拟向港澳地区招商引资,取名“港澳新城”。2001年7月20日,时任河南省省长的李克强听取郑州市关于建设“港澳新城”汇报后明确指示,老机场搬迁以后,应当抓住这个机遇,把包括老机场、经济开发区在内的区域整体规划,连片开发,形成郑东新区。要高起点、大手笔,重新规划郑东新区。

2003年1月20日,隆隆的钻机声打破了千年的寂静,东区的第一个项目、CBD三大标志性建筑之一的郑州会展中心正式开工建设,动人的建设热潮扑面而来,郑东新区建设大幕开启。

“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如期完成,“十年建新区”的目标也已起航。

郑东新区是郑州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举足轻重的战略布局,是城市发展的一个巨大跨越,自此,郑州城市建设步入了科学发展的快车道。2000年,郑州市建成区面积133.2平方公里,到2009年底这个数字变成了336.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2000年257.7万人,到了2009年这个数字变成了333.1万人。

一位作家评价说:“由于郑东新区的诗意崛起,为郑汴一体化的构想提供了美丽的依据。一个风雅无限的大郑州已经呈现出朦胧的轮廓。”

放眼国内,区域经济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在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间进行,城市正成为这幕“战争”话剧的主角。

城市间的竞争,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剧烈,虽然没有“明火执仗”,但都在暗中使劲。竞争是残酷的,先进和后进也是能够相互转化的,“双城记”的屡屡上演,让人们常常慨叹造化之弄人、发展之伟力。因为,一个城市的地位是脆弱的,哪怕一点点的失误和迟滞,就会落在别的城市的后面。

1954年郑州成为省会以来,郑州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由6.2%提高到1956年的10.6%,然后一直在10%左右一直徘徊了20年,1989年开始由11.5%提高到2000年14.4%,2009年达到17%。

从 1999年开始,郑州经济总量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处在第12位,多年来,这个位次始终没有发生变化。

进入新世纪,郑州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新跨越,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也开始了位次前移的冲刺。

2005年,郑州GDP为1660.6亿元,超越福州的1482.1亿元。2006年,郑州GDP为2013.5亿元,超过长春的1741.3亿元。至2009年,郑州GDP达到3300亿元,位居省会城市的第9位。

还有一个数字颇能说明问题:十年间,郑州超越了福州、长春、哈尔滨、石家庄、潍坊、南通、绍兴、大庆、温州等9个城市,在全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排在第23位,比2000年的第32位前移了9位。

财政收入的状况,反映着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2000年,全市完成财政收入46.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3.6亿元。2009年,郑州财政收入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521.7亿元、301.9亿元。郑州财政收入占全省的比重,由2000年的17.7%提高到2009年的26.8%,提高9.1个百分点。2000年,郑州的财政收入在27个省会城市里排在第12位,2009年已经排在了第7位。

中央党校教授牛先锋评价说,郑州财政收入的漂亮曲线,说明郑州的经济发展既注重速度,又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实现了又好又快的目标。

郑州首位度的提高,城市位次的前移,这是了不起的跨越。

集合那百转千回、万千点滴,从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中,从高歌猛进的跨越中,构筑成一个城市崛起历史的刻度。这就是十年郑州的历史方位。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