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小孔巧治心脏病
微创手术不再开胸锯骨
“钥匙孔”心脏手术引领心外手术潮流
4月9日上午,一个患有先天性心脏室间隔缺损的22岁的新密冉姓男孩,在河南省胸科医院腔镜微创心脏外科主任张建卿及科室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仅在其胸壁打开3个1厘米左右的切口后施行了相关手术。据小冉讲,他在中午1点左右做的手术,当天清醒后,看到自己左侧胸上仅粘着三个创可贴,四天后康复出院。
据张建卿主任介绍,该手术为“胸腔镜下体外循环室间隔修补术”。目前,此类手术在国内尚不多见,在河南省应属首例。“由于患者心脏室间隔缺损较大,唯一的出路只能进行外科手术修补,而按照传统的手术方式,此类患者在手术中需要20厘米的大开胸,锯开胸骨后在胸腔内操作;术后缝合时,须用钢丝固定,其后果是创口大,术后恢复慢,疼痛厉害,且在胸壁上留下很大的疤痕、影响美观。”
此次给小冉实施的手术是在靠近患者腋窝的左胸腔壁上打出3个微小的切口后,从切口伸进与电视影像相连的内视镜和手术器械,把心脏结构显示在电视机屏幕上,医生通过观看屏幕操作器械进行手术,其特点是:创口小,疼痛感弱,术后恢复快,且不影响美观。
采访中,记者获悉近一段时期,河南省胸科医院腔镜微创心脏外科在胸腔镜下成功开展了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三房心、三尖瓣成形术等钥匙孔微创心脏手术,使过去需要开胸锯骨的大手术变成了微创手术,开创了河南心脏手术的先河,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创伤,减轻了患者术后疼痛,缩短了术后恢复时间,降低了手术费用,且刀口部位隐秘,符合患者的美容需求。
胸腔镜心脏手术让医患双方梦想成真
开胸手术让人望而生畏,因为要先锯开患者胸骨,才能打开胸腔。这种行胸骨正中切口的手术,会造成20厘米左右的切口,手术不仅失血较多,疼痛时间长,而且会在胸口留下巨大的疤痕,胸骨缝合后易感染、裂开,不仅有碍美观,且对患者心理造成长期负面影响,女性尤其如此。且有5%~8%的患者手术后会发生创口愈合不良、出现并发症的情况,再治疗将会非常困难。
不开胸手术是所有心外科医生的梦想,也是每个接受手术患者的梦想。而腔镜技术使医患双方的梦想成为现实。现在,通过“钥匙孔”大小的切口,插入细小的光源、摄像机和外科器械,医生可以按照传输到监视器中的图像,引导外科手术操作器械通过几个小孔在体外完成手术。省胸科医院腔镜微创心脏外科主任张建卿博士介绍:“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心脏手术是心外科手术的发展趋势,腔镜心脏外科手术技术也被形象地称为‘钥匙孔’手术,该类手术除了要求医生掌握相关的手术技巧外,还必须有高精尖的专用手术器材作为后盾。目前国内只有上海远大心胸医院、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河南省胸科医院能够自主完成此类手术。而省胸科医院开展的胸腔镜下心脏手术已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引起国内同行的高度关注,胸腔镜手术技术的应用必将越来越广,‘钥匙孔’微创心脏手术必将引发心脏手术的大变革。”
另据了解,胸腔镜心脏手术最大的优势就是微创,适用于心脏70%的疾病种类,如房缺修补术、室缺修补术、瓣膜修复及置换术以及三房心、三尖瓣等手术。与传统的心脏外科手术相比,胸腔镜微创心脏外科手术具有很多优越性,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前提下,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创伤,手术切口小而隐蔽,减轻心理负面影响,可满足患者尤其是年轻女性患者的美学要求;不必开胸骨,避免了术后胸骨及纵隔感染的危险;伤口小、出血少、创伤轻、感染发生率低、刀口并发症少,术后患者疼痛轻或无痛、恢复快、住院时间缩短、费用降低。
张建卿还说,这对于一些老年患者、心肺功能及体能不佳或不适宜大伤口开胸手术患者,更容易被接受,而且更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而对美容要求较高的患者来说,往日被认为是“毁容手术”的传统手术方式将转变成胸腔镜心微创心脏手术的“美容手术”,避免了手术留下的巨大疤痕给患者康复后带来就业等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和社会压力。
晚报记者 董亚飞 杨须
专家简介
张建卿 42岁,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胸腔镜学术委员会委员,留学于法国CAEN大学医学中心,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曾主持留学归国人员科研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课题,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其微创主动脉瓣置换及双瓣置换术,包括小切口及胸腔镜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全腔肺动脉连接术等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专长:心脏移植,各种微创小切口心脏外科手术,终末期心脏病外科综合治疗及血管病变的治疗、冠脉搭桥、主动脉疾病、大动脉转位、大动脉炎、颈动脉狭窄的治疗等。动脉疾病及各种血管病变的治疗等。完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