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T02版:“新世纪·郑州十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十年之治·郑州在制造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十年之治·郑州在制造

□ 石大东

(上接T01版)

什么是大城市符合规律的发展道路,什么是中小城市可以有所突破的发展道路?纵观中外人类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大城市的壮大都是在一产、二产、三产均衡发展比例恰当的格局中,而中小城市的发展除了可以模仿大城市外,则可以在单一产业的发展上超常规突破形成自己的特色。

郑州作为一个区域中心城市,其发展壮大也要合乎这种规律。

郑州近十年来的发展壮大,就是对这一规律的探索和实践。从拉长工业短腿到优化工业结构,思路的调整,既是发展规律的回归,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

现代郑州本身就是一座工业为原动力的城市。一五、二五时期,郑州跻身全国四大棉纺工业基地。在当时我国141个工业门类中,郑州就占了110个。门类齐全的工业,为郑州积淀了工业文明的基因。

工业文明积淀到一定程度,郑州曾经一度试图在商贸业的发展上寻求新的突破。

在历史长河中,郑州“商贸立市”的插曲,也曾风光,不过,郑州人是清醒的,插曲之后,我们还是要按规律走路按规律办事。

我们懂得产业经济理论:三次产业的划分和发展是有梯度和有层次的。一个地方现代化的发展过程,除非它拥有极其特殊的自然历史地理环境,工业化都是不能逾越的阶段。否则,不但产业层次会出现虚高度化的问题,城市发展也将缺乏动力和耐力。

“九五”期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仅为7.6%,分别低于全国和全省2.7%和2.4%。工业的落后,直接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缓慢。

没有制造业的支撑,商贸业、物流业是没有根基的。

进入新千年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风起云涌,区域经济的竞争越来越强烈地演变为优势产业之间的竞争。

正是在这种历史与现实、郑州与全国乃至全球的比照中,郑州人发现,工业已成为郑州经济发展的短腿,严重制约着郑州的进一步发展。

要强郑州,先强工业!

2001年年底,调整后的市委、市政府班子提出了“发挥商贸优势,拉长工业短腿,带动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尽管工业发展还被排在第二位,但毕竟作为一个重点提了出来。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时任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克说,我们国家要到2020年才能基本实现工业化,工业化时期必须做的事、必须经过的阶段,郑州还得做、还得经过。时任市长王文超说:郑州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应在工业,要用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城镇化,带动其他事业的发展。

2003年,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借鉴江浙等发达城市经验,我市的经济发展思路进一步调整为“拉长工业短腿,发挥商贸优势,带动现代农业”。

虽然还是这些字句,虽然只是前后次序的变化,意义却非同凡响。从此,郑州把发展工业放在了第一位。

工业更具进攻性、扩张性。它的产品辐射四方,财富流回本地,魔幻般地累积着财富。

这就是郑州新千年的思路,必然是郑州新千年伊始的出路。

2003年年初,《郑州市政府关于加快企业改革与发展工作的意见》首先亮相,《意见》对工业企业的资产重组、做大做强提出了诸多措施。

2004年11月27日,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了规模空前的全市工业大会,一口气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市工业化进程的决定》等四个政策性文件,并首次设立“郑州工业发展资金”,每年投入5000万元,专项支持工业发展。

2005年、2006年,市委、市政府连续两年开展“工业项目建设年”活动。2006年更是高调亮出了“工业立市”的旗帜。

政府动起来了,企业动起来了,大家都不愿错失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关注工业、支持工业、投身工业”的浓厚氛围在全市迅速形成。

据不完全统计,仅仅2002年后的五年时间,全市就出台推动工业发展的各种文件40余个。

郑州发展的步子迈开了,而且是巨人般的步子:

2004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完成588.4亿元;

2005年完成759.4亿元;

2006年达到944亿元;

2007年,这一指标突破千亿关口,达到1167亿元。

从2003年到2007年,郑州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均超过20%。此间,全部工业增加值从500亿跳到1000亿,仅仅用了四年。而此前,从10亿元到400亿元,我们却整整用了25年。

2007年,被确立为郑州的工业结构调整年;

2008年,结构调整提速年。正是在这一年,郑州迈入全国GDP“3000亿俱乐部”,郑州,强壮了!

2008年,郑州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成功跻身中西部装备制造业大市;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由2001年的17%提升到39.4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4%。

汽车、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凸现的是郑州工业产业附加值的提高,凸现的是郑州工业正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凸现的是郑州对先进制造业的追求。

郑州人都感受到了我们城市的巨变,这种巨变,得益于工业经济的崛起。

十年发展壮大,十年优化升级,郑州,这个以商贸闻名的城市,终于孕育并历练出了工业经济的强健体魄。这一强健体魄,带动了全市的发展进步,也带动了郑州在河南首位度的提高和在全国位次的前移,使郑州有了“领航”的底气与资本。

我们还用统计数字说话:

2000年,二产在全市GDP中所占比重为47.1 %,到2009年,这一比重已提升到54.6%,比2000年提高7.5个百分点,郑州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也优化调整为3.1∶54.6∶42.3。工业经济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

如果说纵向比较稍显自我陶醉的话,让我们跳出郑州,“搜索”一下郑州工业在全国经济大盘上的身份和位次。

2009年,郑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1332.5亿元,总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7位。

历史已经成烟,历史又展开未来。

回望过去,不仅仅是为了曾经的辉煌和荣耀,而是为了照亮未来。

郑州大手笔规划出新型工业化城市的发展蓝图:强力推进扶优扶强、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区建设、品牌建设、信息化和生态产业六大重点工程,大力发展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支撑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重点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到2015年,全市工业计划实现销售收入、投入累计和产业集聚区销售收入“三个超万亿”,实现由工业大市到中西部工业强市的转型和飞跃。

新型工业化城市的基础已经奠定,我们,信心百倍走向未来!

郑州晚报大型系列政经报道《新世纪十年见郑》总题,由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亲笔题写。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