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大东
(上接T01版)一粒8000年前农作物的种子,在郑州这片肥沃的土壤里埋藏了漫长的岁月,似乎是要完成向今天的我们讲述远古文明的重任。这,就是郑州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的出土宝藏之一;这,就是我们郑州祖先创造的农耕文明见证。
一袋刚从“思念”出厂的速冻汤圆,3天后摆放进了北京的超市。目前,在全国速冻食品市场,每10个汤圆中有6个、每10个水饺中有4个,就出自郑州。这,就是郑州现代农业的生产实力;这,就是郑州对现代农业的新贡献。
嵩山脚下、黄河之滨的这片沃土之上,孕育诞生了中华民族的农业文明,这是我们先人对整个人类社会做出的巨大贡献。
历史上农业生产点点滴滴的进步,汇聚成河,让中国成为泱泱农业大国。这本功劳册上有中原儿女汗水的闪光。
沐浴历史荣光,我们不敢懈怠。因为在新世纪头10年,我们有新的追求:发展现代农业。
这既是我们的追求,更是我们的使命。
神州大地的改革开放,让我们解决了温饱问题并进入小康社会。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加入WTO谈判,及正式加入WTO组织,我们的农业面临新的困难,农民增收也面临新的困难,我们该如何应对?
郑州思考的结果是:发展现代农业!
上世纪90年代末,郑州就开始着手发展现代农业的尝试。我们的决策者们为此分别到大棚蔬菜发展迅速的山东寿光、养殖小区搞得较好的北京通县,国内出口前沿广东广州、深圳等地学经验。
之后,郑州一些区、县相继尝试高效农业示范园和小区养殖。
这些尝试,为我们积累了经验和教训。在追求和探索中,我们进入了新的世纪。
新世纪初,省委、省政府相继提出,在郑州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带;郑州近郊县市要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农业和创汇农业。
2002年至2007年,《郑州市环城现代化都市农业规划》、《郑州森林生态城总体规划》、《郑州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先后颁布,郑州从战略上谋划现代农业。都市型、近郊型、远郊型三个农业圈层的区域架构,清晰描绘出现代农业的发展蓝图。
“用现代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用现代工业成果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服务体系服务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农民”,郑州现代农业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10年来,我们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是持续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大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郑州的农业发展,要起到省城的标杆与示范作用,这种责任,是我们理所当然的担当。
于是我们创新:选择现代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这种全新业态的核心是在土地流转形成适度规模后,根据市场需求,由投资人对连片土地实行企业化运作,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与规模化水平。
于是我们创造:“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全程监管体系,被称为“郑州模式”,得到农业部的首肯。靠这种模式,2009年在全国37个大中城市农产品安全质量检测中,郑州以99.5%的合格率位居第一。这种第一,我们已经蝉联了多年。
于是我们探索:2005年,我市成立了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从那时起,传统农民形象开始转型。目前,全市禽畜、畜牧、花生、蔬菜、果业、奶业、桑蚕7大产业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672个。其中仅在2009年就新建合作社160个。全市成员总数为7.9万个,带动农户16万多户,成为带领农民增收的“引擎”。我市的农业合作社模式因此被农业部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
于是我们发力:重金培育扶持农业深加工龙头企业,拉长农业生产链条,带动农村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至2009年,郑州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89家,其中国家级11家、省级40家,带动农户138.6万户。这些企业名声显赫,让人耳熟能详:思念、三全、金苑、白象、奥星、帅龙……
10年之后再回首,郑州农业发展的收获是全面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更是观念上的对现代农业理念的把握和掌控,而后者将更有利于我们面向未来。
10年里,郑州市的农业结构得到初步调整:全市农、林、牧、渔占总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60.8∶2.6∶33.0∶3.1调整为2009年的49.9∶2.0:41.2∶5.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由2000年的2912元增加到2009年的8121元。
生活在城里的市民,又何尝不是现代农业文明的直接受益者?
郑州近年来观光农业的长足发展,让都市的人们有了度假、休闲的好去处。
目前,郑州已初步形成“一带三区”四大组团的观光休闲农业产业。
沿黄观光农业示范带。郑州市北部沿黄河一带,包括金水区姚桥乡,惠济区花园口镇、古荥镇等,休闲垂钓,渔家餐饮。
花乡农家风情游示范区。以中原区须水镇为中心,辐射二七区马寨镇等,主要特色在“花”,主要依托郑州花卉苗木中心和西流湖。
果乡体验风情游示范区。以二七区的侯寨乡为中心,春天来此赏樱桃,夏天来此吃葡萄。
东南部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区。有金鹭鸵鸟园、规划中的潮湖森林公园等。
郑州由23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演变而成的观光农业园成为亮点。由7年前的丰乐葵园发展起来的丰乐农庄,已经具备现代旅游目的地的多种要素,2008年的一次民调显示,它已经成为我市嵩山风景名胜区之后最受欢迎的景点。目前,郑州观光农业年接待游客能力达1500万人次。
新世纪里,以生产为主的林业已经转变为生态林业。2003年,郑州启动森林生态城建设工程,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7.4亿元,新增森林面积101.15万亩,基本实现“森林围城”的规划目标。2007年、2008年,省林业科学院连续对郑州森林生态效益进行评估,得出生态效益功能货币化总值分别达到122亿元、146亿元的结论。
发展现代农业,还要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上下工夫。新世纪10年来,大量得到政府减免费用学到实用就业知识的农民走出田地,吃劳务饭、吃技术饭。
据统计,在郑州230万乡村劳动力中,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员占到47.3%。农民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中二、三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
富裕了的农民如今开始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2009年,郑州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5372元。消费结构逐渐由温饱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家用电脑、小汽车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空调、微波炉、移动电话逐步普及……
新世纪的郑州10年,我们用智慧去浇灌我们的土地,用勤劳去耕耘我们的希望。
沃土上萌发新的希望,一条康庄大道通向郑州城镇化的理想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