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4版:新世纪十年见郑 上一版3  4下一版
陈寨蔬菜市场搬了三次
郑州流行“买盆鲜花过年”
陈寨花卉市场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郑州流行“买盆鲜花过年”
崔根生 陈寨花卉市场首批入驻商户 讲述人

花卉产业,一个极具潜力的朝阳产业,在郑州市现代农业、都市农业发展的大潮中不断成长、壮大。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如今,郑州每年的花卉交易额逾10亿元。作为第一批入驻陈寨花卉市场的商户,崔根生见证了陈寨花卉市场乃至整个郑州花卉产业的发展历程,“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惊人,真是一年一个台阶”。

“买盆鲜花过大年”成了郑州流行语

3月14日,气温明显回升,又恰逢周末,郑州陈寨花卉市场内人头攒动。

刚送走一拨客人,商户崔根生又开始摆弄他的花卉。“春节期间可把我忙坏了,年后稍微轻松一点,天一暖和,又要忙喽。”崔根生的抱怨中夹杂着一种掩饰不住的喜悦。

郑州的花卉产业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专业花卉市场的缺位让郑州的花卉产业始终无法形成规模化。

1998年12月26日,陈寨花卉市场正式开业。“记得当时300个标准摊位,只有50多家商户入驻。”崔根生说,为了烘托人气,陈寨人把自己的花卉苗木搬到了市场,郑州人对鲜花的消费欲望第一次在这里得到释放。

1999年春节,花卉市场生意火爆,“买盆鲜花过大年”几乎成了郑州市民的流行语,洛阳、新乡、开封等地的许多人也驱车前来买花,甚至山西、陕西等省也有花商到此成批进货。

花卉市场火了!郑州陈寨花卉市场很快成为中原地区第一大花卉市场,郑州也一跃成为中原地区花卉苗木的集散地。

从“搬运工”到建立自己的种植基地

由于郑州地理位置的优势,商户一直以“买进——养护——卖出”的经营方式为主。陈寨花卉市场成立之初的定位是“南花北调、东花西进”基地。市场内90%的花卉来自云南、广东等地。

“郑州没有成规模的花卉种植基地,我们被称做‘搬运工’,商户都抱怨,是在为别人打工。”崔根生说,昆明、广州都有上万亩的花卉种植基地。他意识到,市场要做大必须依赖花卉种植,有了充足的货源,才能不受制约。

2000年以后,一批有实力、有眼光的商户开始尝试在郑州建立种植基地。紧接着,本地农民也做起了花卉专业户,他们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提高,设施不断完善,品种也在不断地增加。

一些外来资金也看好了郑州市发展花卉产业的优势和潜力。2002年,中荷现代农业示范园在新郑破土动工。2004年11月份,依靠荷兰技术、设施和种苗生产的切花玫瑰刚一上市,就迅速打入国外市场,更抢占了国内玫瑰的高端市场,成为中国优质玫瑰的代名词。

如今,有栽培种植基地的商户在陈寨花卉市场越来越多。到2009年年底,郑州市的花卉种植面积已达7万多亩,每年产生的经济效益达5亿元。

晚报记者 詹莉莉/文 周甬/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