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T01版)
一座迅速提升郑州、河南城市形象的城,一座郑州人、河南人走向世界的名片之城,一座郑州人、河南人渴望居住生活的城,这,就是郑东新区!
如今的郑东新区,处处生机盎然。60平方公里的现代化城区展示着如诗如画的活力和魅力。郑东新区,是郑州乃至河南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成功范例,凝聚了郑州、河南谋发展、图跨越的雄心壮志。
郑东新区,已经成为郑州“弯道超速”的突破口。
而这一切,我们仅仅用了7年时间。
新城的大规模开发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城市发展的产物,我国已经进入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新城的建设适应了发展的需要,可有效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郑州在新世纪跨越式发展过程中,需要再造一个新城,以顺应城市人口的疏散和乡村人口的聚集,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为区域发展贡献力量,为提高我们的城市品位发挥重要作用。
进入新世纪前的郑州,城市发展总体水平落后,建成区面积133.2平方公里,人口259.1万人。人多城小,发展受阻。作为省会, GDP只占全省的14.4%,首位度偏低。面对新世纪带来的巨大挑战和机遇,郑州急需找到一个“弯道超速”的突破口。
郑州、河南的决策者在思索。作为河南的首善之城,郑州该如何选择,从而担当起应有的重任?
此时,绝好的时机出现了。上世纪末,位于现在郑东新区地址上的军用机场搬迁,一个3平方公里面积的地块为郑州谋划未来提供了舞台。当时市政府开始设计规划老机场用地,面向港澳地区招商引资,并起名为“港澳新城”,也叫郑东新区。
2001年7月、8月,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时任河南省省长)两次听取郑东新区规划情况汇报后,指示:高起点,大手笔,重新规划郑东新区。在郑东新区规划确定后,2002年又提出郑东新区起步区“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的高要求。郑东新区面积扩展至150多平方公里,规模相当于再建一个新郑州。
如此高瞻远瞩的决策一下让郑州豁然开朗。
2001年8月,郑州向国内外发出郑东新区总体发展规划概念设计邀请函,首次把城市设计推向全世界。有17家声名赫赫的设计单位前来竞标。经过筛选,日本黑川纪章设计事务所、澳大利亚COX集团、美国SASAKI公司、法国夏氏事务所和新加坡PWD集团以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进入最终的角逐。
2001年12月16日,黑川纪章的设计方案最终脱颖而出。
2002年,郑东新区概念规划方案举行了长达1个月的公开展示,9万余名市民参与,90%以上支持黑川纪章的设计方案。
郑东新区独特的城市气质让人记忆深刻,领略过它的美的人常用“大手笔、大气魄、高起点”来称赞它。这是因为,郑东新区从“出生”开始,就瞄准了国际领先、国内一流。
2003年1月20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开工建设,郑东新区大建设的号角吹响。
生态城市、环形城市、共生城市、新陈代谢城市、组团式模式,这些先进的理念今天正梦想成真,生动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2002年8月,在世界城市规划会议上,郑东新区荣获首届“城市规划设计杰出奖”。今天当我们领略郑东新区的风采,赞赏着她的美丽时,该为她的整个建设过程发出诸多感叹。
感叹,她的开局是那样艰辛!
据郑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丁世显(时任主抓城建副市长)介绍,2003年郑东新区刚开工不久,3月20日全国范围内爆发非典,人和物的流通停滞,建设材料拉不进来,建筑人员同样也进不来。还是在这一年,郑州破天荒地降了73场雨,90多个雨天,降雨量超1000毫米,而郑州一般年降雨量在600多毫米。开工的第二年,即2004年,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紧缩银根,郑东新区的建设资金一时吃紧,2004年全年竟没有贷到一分钱的建设资金。
感叹,她不靠财政吃饭!
其实,郑东新区的规划一出台,首先遇到的就是资金问题。与其他新区建设模式不同,郑东新区的建设一不靠财政,二不靠政府机关搬迁。市政府只投入10.5亿元,还是作为原飞机场的拆迁补偿,这也是政府唯一的投入。
钱从何处来?只能找市场。通过“市场运作、自求平衡、良性循环、滚动和可持续发展”,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走出市场化运作的新路子。
思路一变,资金滚滚。依托55.5亿元的银行贷款,郑东新区修了道路、桥梁、水系、供热、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学校、社区卫生站等民生项目,按时足额支付了农民的征地拆迁和安置社保资金,如期实现了“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的目标。
郑东新区累计完成的768亿元投资,其中社会资金投入占70%以上,1/3以上是省外、国外资金,而政府的财政投资不到200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郑州考察时充分肯定了郑东新区的建设:“郑东新区是市场化运作,不仅使东区发展起来了,也把整个城市建设搞活了。”
感叹,郑州没有哪个地方得到过这么多领导的关注!
在郑东新区建设过程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到东区视察指导,对东区建设给予了极大的鼓舞。省领导多次到东区现场办公,协调解决了大量的困难和问题。时任省委书记李克强同志几乎每月都到东区视察,对东区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时任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克,市长王文超,市委副书记赵建才对整个建设过程亲临指挥,现场监工。
感叹,她从规划到建设的高质量保证体系!
从规划到决策,从理念到实施,从建设到管理,郑东新区始终贯穿了“高起点规划、高品位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的理念。郑东新区规划方案由市人大常委会评审确定,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对各专项规划采取国际招标、集体评审等方式,由专家及规划建设部门权威人士组成评审委员会,专家人数不少于1/3,重要建筑方案评审必须有院士参加;东区的水、电、气、暖、通信管网等市政设施一步建设到位,“全省第一,全国一流”。而且市政管理首次实行公司化运行,管养分离;开展 “样板引路、精品示范”等活动,建设精品工程。从2005年至今,郑东新区累计获得国家、省、市级建筑大奖400余项,年均获奖超百项,其中仅国家、省级奖项就获得近140项,获奖工程的数量在全省名列前茅。
感叹,她的郑州速度!
仅仅7年的时间,郑东新区由神话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的雄壮、河南艺术中心的时尚,如意湖的波澜,郑州之林的花草……2009年6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参观完郑东新区后感慨地说:我走时,东区还仅仅是一个框架,正在建设,才仅仅6年时间啊,一座现代化新城就拔地而起了。
感叹,管理者们开创性的工作!
2003年4、5月份,CBD内环15栋高楼在不到一个月内相继开工,而且以每个月平均4~5层楼的速度攀升,创造了新的“郑州速度”。市政府出台《进一步加快郑东新区发展的若干规定》,坚定建设东区的信心。2004年8月,郑东新区CBD内环的一块土地成功拍卖出265万/亩的最高价,被媒体称为“郑州第一拍”。此后,东区土地土中生“金”的运作模式,推动了东区滚动发展。
感叹,建设者们的职业精神!
郑东新区的建设,培养出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由于他们的努力,先后荣获中国建筑工程最高奖“鲁班奖”、中国土木工程科技创新最高奖“詹天佑奖”的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共创新和推广了18项新技术,创造了8项全国之最——其中国内首次大面积曲面原浆混凝土施工,经过11次反复实验才终获成功,吊装如大伞般的会议中心屋顶时,国内顶尖专家几乎悉数到郑会商,在全国首创的“空间多轨道旋转滑移技术”,成功完成了钢屋盖安装工程。
感叹,她是那么吸引眼球!
7年多来,境内外先后有40多个国家、31个省市区、700余座城市约9000批次、超过30万人到东区参观考察,100多家国内外媒体对东区进行报道。郑东新区从小到大的过程,也是郑州在全省首位度不断提升的过程,7年来,郑州在全国省会城市位次不断前移,影响力、带动力、辐射力不断增强。今天的郑东新区,已成为展示郑州、河南新形象的名片,许多人在这里了解郑州,创业郑州。
感叹,她吸引资金的魅力!
郑东新区美好的前景吸引许多国内外著名的企业入驻。目前,在东区注册的企业超过3000家,涉及金融业、商贸服务业、房地产业、会展业、物流业等多种业态。CBD已引进金融(监管)机构56家,累计引进注册资本超千万的企业总部近200家。CBD被评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的CBD”之一和“河南省30个服务业特色园区”之一,充满活力的金融聚集区和企业总部基地正在形成。
郑东新区“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的目标已顺利完成,“十年建新区”的重任又在召唤。不仅如此,以郑东新区为核心区的“郑州新区”发展蓝图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她的前景将会更加壮丽。
让我们祝福她,为她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