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40版:大视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10万盗墓贼的黑暗世界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10万盗墓贼的黑暗世界
盗墓者作案时被逮个正着,警察从深洞中将其拉出。

4月22日,位于北京南城的报国寺,像以往的很多个星期四一样,人潮涌动。

人们是到这里每周一次的古玩集市上“淘宝”的。这里有数百个来自全国各地的文物摊贩。

记者来到一堆瓷器前,一个摊主小声说:“这是从坟里挖出来的。”见记者不相信,他便伸出手指炫耀道:“看我指甲缝里的土,怎么洗也洗不掉。”

他的手腕惨不忍睹,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土黄色的斑点,显然是土渍已渗入皮肤。

“这是盗墓的印记,洗不掉。”这个公然炫耀的“盗墓贼”名叫董牧(化名),二十七八岁,自称已盗墓4年。

“十年不开张,开张吃十年”

自从加入这一行,董牧便成了游民。

他不断地在最荒僻的农村与最繁华的都市间奔波交易,至今没娶上媳妇。到北京后,他在潘家园附近花380元租下一间平房。

除了盗墓,董牧不愿干别的活。他说:“如果做别的工作,几年下来还是那个样子。盗墓是个运气活,一旦运气来了就能改变一切。‘十年不开张,开张吃十年’。”

分工明确、工具完备,还懂考古知识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一些文物专家指出,目前有10万盗墓者游走于我国各地,盗墓行业已实现产业化,使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面临极其严峻的考验。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健民,已在考古领域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谈及盗墓者,他痛心地表示:“过去,只有文物大省才会出现严重的盗墓现象,但现在,哪里有古墓,哪里就有盗墓者。盗墓者不仅分工明确、工具完备,而且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掌握了比较专业的考古知识。”

我国许多偏远地区的农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拿起洛阳铲(一种考古工具),不管早和晚,发家去盗墓,致富靠文物。”

“望、闻、问、切”成了盗墓四字诀

走访中,很多盗墓者都谈到了一本所谓的“盗墓指南”。这本书其实是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物地图集》。

“盗墓指南”只能让盗墓者知道哪里有古墓,那么他们是如何准确找到深埋于地下的墓穴的呢?

很多盗墓者都有一套类似于中医诊疗手法的盗墓诀窍,即“望”、“闻”、“问”、“切”四字诀。

“望”即看风水,看草木。盗墓者每到一处必先察看地势。由于古人迷信风水,因而多数古墓都建在“风水宝地”上,如依山面水之处必是墓葬聚集之地。

此外,墓葬周围的草木甚至泥土都有讲究。比如,有古墓的地方,由于泥土曾被翻掘和踩踏,庄稼的长势会比旁边的差一些。

“闻”即闻气味,依照气味的不同来分辨某处是否有墓葬。如秦汉时期的墓葬中,常被灌注水银和朱砂用于防腐;而唐宋之后的墓葬墙壁上通常涂抹有青膏泥。这些特殊气味总能被盗墓者嗅到。

“闻”的另一层含义为听声音。一般的大型古墓,一旦受到较大震动(如空中打雷)时,就能向地表传出不同于别处的声响。清朝时期臭名昭著的大盗墓贼焦四,就善于通过声音来查找陵墓。

“问”就是踩点。盗墓者每到一处都会拜访当地老人,获取有关古墓的信息。

“切”,是查找古墓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有3层含义:一是指发现古墓后,根据地表情况,找准打洞方位,以最短的距离进入墓穴;二是打开墓中棺椁后,没有遗漏地摸取死者身上的宝物;三是触摸到文物后,马上能判断其为哪个朝代的文物、价值有多大等。

一条龙作业,分工明确

盗墓这一“行业”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日趋产业化,形成了一套产业链。

根据分工不同,盗墓圈内人员分为:“掌眼”、“支锅”、“腿子”和“下苦”。

通常,盗墓活动的全班人马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叫做“一锅儿”。“锅”里级别最高的核心人物是“掌眼”。

“掌眼”不仅有寻找古墓的本领,也有鉴别文物的能力。他们既可以是提供古墓线索的合作者,也可以是购买文物的初级收购商。

“支锅”是每一次盗掘活动的负责人,类似于包工头。“支锅”的投入也有风险,一旦挖出的文物没人买断,他只能自行处理。

“腿子”指的是盗墓活动中的技术工人,类似“项目经理”,负责探寻墓地的具体位置,以及确定里面是否有文物等。

“下苦”在盗墓产业链中处于最底层,多是农民工,主要从事具体的挖掘工作,挖一次只能得到几百元到几千元的报酬。

文物如何由黑洗白

一般情况下,从古墓中盗出的文物,通过专门负责运输的犯罪分子,1小时左右就能出手,3天时间即能出境。

据报道,当前全球文物收藏量万件以上的文物商约有3000人。这些大老板控制着一个复杂而严密的文物交易网络。从各国盗掘出的文物,经四五次倒手,最终到达他们手上。

之后,这些文物不再带有任何“危险信号”,可以披上“合法的外衣”堂而皇之地被炒作、拍卖,并最终被顶级藏家收藏,而盗墓者也将永远逍遥法外。据《环球人物》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