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T03版:新世纪十年见郑 上一版3  4下一版
《风中少林》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无标题
《风中少林》实现了少林功夫和舞蹈的完美结合。 晚报记者 白韬 图
孙朝晖 郑州歌舞剧院副院长 讲述人

一曲《风中少林》,一个传奇

《风中少林》这部精品舞剧为郑州市乃至河南省赢得了一个又一个国家级荣誉,这一切都归功于郑州歌舞剧院的成立及其创新的企业体制和管理模式。

《风中少林》让我与河南结缘

在郑州歌舞剧院一楼大厅,有八个醒目的大字“追求经典,创造美丽”。

副院长孙朝晖作为编导兼教员,很是忙碌。和记者聊时,他的眼睛一直瞟着排练的演员。“你的动作不对,胯不应该这么出。”他嗓音疲惫沙哑,时不时走过去扳着演员的身体纠正或是亲自示范。

“我是郑州市组建歌舞剧院时过来的。原来在辽宁歌舞团将近20年,是《风中少林》舞剧让我来到了河南,与河南结缘。”孙朝晖既是业务副院长,又在《风中少林》中担当慧山和尚的角色,参与和见证了《风中少林》的成长。

迎风怒放的艺术奇葩

郑州歌舞剧院是2004年在市委宣传部的直接领导下筹建和成立的,而《风中少林》是省委“郑汴洛文艺精品工程”确定的首批重点剧目之一。时任郑州市市长的王文超说,“对郑州艺术团体的改革,实行一团一策,对歌舞剧院给予重点倾斜扶持。市委、市政府连续三年每年向郑州歌舞剧院投入1000万元,用于固定资产、艺术原创和人才的引进培养”。

2004年10月5日至20日,《风中少林》在河南人民会堂闪亮登场。

2005年6月24日,《风中少林》首次进京演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观看演出后指出:“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局面,郑州歌舞剧院是很好的说明。”

2006年2月,《风中少林》赴台湾演出7场。2007年,《风中少林》两度赴香港演出。2008年,《风中少林》赴新加坡演出,引起轰动。新加坡总统纳丹与1700多名政要、知名企业家观看了演出。2008年与2009年,《风中少林》两度赴澳大利亚巡演,激起空前的社会反响。

体制创新引来活力无限

“以剧目生产带动剧院建设的发展”是市委、市政府对郑州歌舞剧院的期望与要求。为此,郑州歌舞剧院创建伊始,就实行了新的管理体制。一是实行投资主体股份制;二是实行市场运营项目制;三是实行创作人员委约制,采用委托签约的方式邀请国内一流艺术家参与创作;四是主要演员签约制;五是演职人员聘用制。此举意味着郑州歌舞剧院摆脱了原来完全由国家供养、政府负责的管理体制,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创新的企业体制和管理模式迅速催生了强势品牌。《风中少林》演出收入近2000万元。

“今年3月,剧院开启了全国七省十一市巡演,包括郑州市,演出历时两个月。”孙朝晖说,“排出一部剧不容易,应该多走出去,充分体现它的文化影响力与商业价值。”

晚报记者 尚新娇/文 白韬/图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