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活动吸引着学生
用爱心滋润每一个心灵
陶行知说过:“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教育的意义。”
“爱心”是人间最美好的东西。要培养中学生对社会万事万物都具有一片真诚的“爱心”。而这种培养,对于学生来说,除了平时家人的言传身教,学校的道德教育外,假期的社会实践中具体的行动,则是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爱心、如何具备一颗爱心”最有效最直接的教育方式。
郑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战文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实际上,培养孩子爱心的教育方式有很多,如组织中小学生,走进敬老院、老年公寓、老龄家庭,帮助孤寡患病老人、残疾人和军烈属洗衣做饭、打扫卫生,陪他们聊天谈心、读书读报,做“爱心小天使”;参与清洁卫生、环境保护、公益宣传,做“小义工”;或参与“迎世博、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学习宣传礼仪知识,做到文明出行,文明参观等,都是培养孩子爱心的一种具体体现。
“社会实践活动的核心是实践,即做。”战文胜说,假期里,家长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到各项志愿者或献爱心的活动中,从活动过程中获得体验,同时,这个体验的过程也是培养和巩固学生爱心的过程。
郑州一中实验分校高一班主任石春光老师认为,社会实践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塑造自我,丰富阅历。比如,学生通过走进敬老院等各式各样的志愿者活动,积累了经验,增长了知识,知道了“给永远比索取快乐”的道理,其实也就懂得了,具备了一颗爱心是多么快乐的事,用爱心滋润每一个心灵是多么高尚的品德。
另外,石春光建议,家长和学校要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实践活动档案,以便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进步的喜悦。“这样,学校的重视和家长的支持,无形中就激励了孩子的参与意识。”
“我做了,我理解了”
在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则醒目的格言:我听了,我忘记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理解了。
采访中,记者也遇到过几位对孩子的实践活动有疑问的家长:社会实践能对孩子有多大的影响?
也许,从下面这些参加实践活动后孩子的所感所悟,家长们会找到答案。
“在那看起来枯燥乏味却不乏挑战的志愿者工作中,我能体会到,志愿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需要的不仅是耐心和细心,更是爱心。以耐心相守,以细心对待,用爱心来完成。”
“在敬老院我依然能感受到,爷爷奶奶们对生活的热爱,并且明白了,我们应在繁忙的学习中,抽出一点时间,给我们一直忽略的亲人送去最诚挚的关怀。”
“让这些残疾儿开心,其实也很容易:只要我们充满耐心和爱心。教他们做我们小时候学的小手工,陪他们玩童年的小游戏,这些看起来很幼稚的事,其实已经能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爱和真心付出。这些简单的事情,教给我们的是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宽容地对待他人的缺点,用自己的快乐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
“今天的我们不仅要学好书本上的知识,更要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活动中,塑造自我,丰富阅历,体会生活的艰难,做一个能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的时代新人。”
“在医院里,我们让一位患白血病的孩子笑了,他的快乐也感染了愁眉不展的父亲。这位父亲说,等孩子病好了,长大了也让他去当志愿者,去照顾那些长期患病的儿童。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爱心的传递。这就是一名志愿者的快乐:给予他人快乐,从而让自己快乐;奉献出爱心,让这一份爱传递给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