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2版:新世纪十年见郑 上一版3  4下一版
十年之治·发展成果普惠众生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十年之治·发展成果普惠众生

□石大东

(上接T01版) 时序到了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

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6月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中指出:“加强社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又进一步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文超同志2008年4月在《人民日报》撰文专门就民生问题总结指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坚持发展,才能不断巩固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他同时指出,只有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社会保障两大体系,破解上学、看病、住房三大民生热点问题,维护食品药品、生产、社会三大安全,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才能抓住民生根本,确保民生安定,丰富民生内涵,改善民生环境。

回顾10年前,郑州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

统计显示,2000年,郑州生产总值仅为728.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近4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3.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7.5亿元,全市工业增加值完成310亿元,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330亿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5亿元。

当然,纵向比,我们的的确确比改革开放初期、更比解放初期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其他省会城市都在比拼大小、争当龙头的世纪之交,横向比起来,2000年的郑州,已然与“中原之中”的地位越来越不相称了。

社会物质基础不足,还怎么保障和改善民生?

出生在河南省鹿邑县的道家始祖老子,在其著作《道德经》的第三十三章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我们更熟悉的是出自《周易》的那句名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新世纪十年来,郑州城市和经济变化的是不断攀升的数据,而发展思路重在民生的方向始终未变,项项紧贴民生:强化枢纽地位,优化工业结构,建设商贸都市,发展现代农业。

十年后的郑州,到底取得了哪些成就来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继续用硬朗的数据说话:

2009年,郑州地区生产总值超3300亿元,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九,是2000年的4.53倍;地方财政收入521.7亿元,10年增长11.3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1.9亿元,增长近7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89.1亿元,增长近9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332.5亿元,增长4.3倍;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400亿元,增长4.2倍;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434.8亿元,增长4.16倍。

这十年,城乡居民收入更趋多元,从工资收入占绝对主体到转移性、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的全面增长。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的5935元提高到2009年的17417元,增长1.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912元提高到2009年的8121元,增长1.8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009年达到29837元,是2000年9017元的3.3倍,年均增长14.7%,比1978~1999年年均增速12.7%加快2个百分点;2009年年底全市城乡居民储蓄2511.2亿元,比2000年增长3.4倍,年均增长17.2%。

虽然数据都是枯燥的,不能直观、感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数据又是真实的,是十年变化最理性、最有说服力的佐证。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5个方面,新世纪郑州十年的民生建设已硕果凸显——

教育,民生之望:

明末清初大儒朱舜水曾说:“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2001年招生季,郑州的中小学校舍严重不足,如果按中学标准班额的话,有两万多人将没有教室。9月开学时,47中一个初中班足有112个人,过道窄得没法走,老师讲桌两边甚至都各坐一个学生,这种情形给当时分管文教商贸的副市长丁世显留下了深刻印象!为破解“大班额”难题,当年年底,市政府决定,次年新建改扩建4所中学。

当年11月,借教育部、国家体委、团中央在郑州举办中学生课外活动现场会之机,市政府分管领导争取到了在郑州举办第九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的机会。中运会对承办城市中学的硬件设施要求很高,而当时郑州的中学,宿舍没有24小时热水,没有空调,没有运动场馆。机遇对于郑州、对于郑州的中学只有一次,在只剩不到4年的筹备时间里,首批4所优质高中建起来了,18个中学体育场馆建起来了,一批中学的食宿条件得到了改善。2005年8月,第九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在郑州成功举办。

由此开始,郑州拉开了新世纪大力新建中小学的序幕。

加大投入是对教育最有力、最直接的支持。2002年至2007年,郑州市区先后投资12亿元左右规划新建、改扩建了56所中小学校。2008年新建、改扩建51所中小学校,2009年18所中小学开工建设。2010年,将在市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20所。

2006年,郑州比全省提前一年,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免收杂费政策,2007年在全省率先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和作业本费,2008年秋季,城市也开始免除义务教育阶段杂费。

郑州,在2008中国义务教育元年之前,率先实现了既定目标。

就业,民生之本:

解决就业问题从2002年到2006年连续5年占据“十件实事”的榜首。

2003年9月,郑州市发放了首批小额担保贷款,12月,政府出资购买公益型岗位提供给“4050”就业困难人员;2005年,全市启动“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2006年,政府出资为失业人员提供职业培训补贴;2007年,小额担保贷款额度调高、贷款范围扩大;2009年,免困难企业社保缴费……短短10年,全市出台的就业优惠政策就有20多个。近年来解决就业目标最后稳定在“12万人”,市劳动局就业处有关负责人解释,12万人的数字基本是每年郑州市需要就业人数的总和。

通过不间断的努力,目前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已在我市基本形成:市民可以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域间流动就业,还可以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农民进城就业破除户籍门槛和限制政策;大学生灵活就业,各种政策一律放宽;城市就业服务网络和劳动力市场延伸到农村……城乡居民的就业途径越来越宽广。

就医,民生之急:

早在2006年,郑州市已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全覆盖;截至2009年,新农合更大幅度惠及人民群众,报销比例比2008年提高10%,封顶线由3万元增至5万元,全市参合人数由2008年的396.37万人上升至410.34万人,参合率达到97.92%。

2007年,郑州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城市,率先试水“全民医保”,从呱呱落地的婴儿到耄耋老人,全部实现大病保障。郑州的全民医保受到兄弟省市热切关注,先后有37个省区市考察团到郑州取经。

郑州模式的“片医负责制”影响力日益增强。全市拥有181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人群达261.5万人,中心城区覆盖率88%。片医负责制试点由2008年7家增至27家,组建片医服务小组225个,服务近150万社区居民。

2007年5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鑫苑名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对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社保,民生之依:

市委、市政府为保障郑州人“老有所养”的幸福生活可谓不遗余力,周到细致。

截至2009年年底,全市基本建立起符合实际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目前全市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的人数已达113.64万人,而正在享受养老待遇的离退休人员已达28.35万人。10年中,全市所有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全部实行了按时足额发放。全市44个街道近500个社区和106个乡镇的2200多个行政村都已建立了社会保障退管机构,全市98%的企业退休人员被纳入社区管理服务。

与此同时,全市各项社会保障体系和制度建设也日趋完善。目前,全市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达到87.74万人,参加职工医保的人数近83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55.71万人和32万人,低保对象16.1万人,125万省会居民和在郑大学生参加了“全民医保”,全市已初步建立了养老、医疗、失业救助等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安居,民生之基:

郑州市廉租住房制度始建于2001年,2002年起市委、市政府连续8年将住房保障工作列入为民办理的“十件实事”。2009年11月17日,首批200套新建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入住仪式在湖光新苑小区举行,市长赵建才亲自将已建成并进行了简单装修的廉租住房钥匙发放到经过三级遴选的实物配租廉租住户手中。目前市区廉租住房保障家庭约为14000户,到2011年末要完成保障户数23656户。

在保障低收入家庭住房的同时,市委、市政府从构建和谐郑州的全局出发,始终把“住有所居”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2005年和2009年两次颁布实施《郑州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办法》,缩小了适用人群,更加向低收入者倾斜。

截至2008年,郑州共开发建设经适房661.51万平方米,为5.5万余户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2009年,全年开工建设经适房156万平方米,竣工103.7万平方米;廉租房新开工15万平方米,建成2.04万平方米。2010年,计划新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150万平方米,竣工106万平方米;新开工建设廉租房15万平方米。

新世纪这十年,郑州城镇人均住房面积由2000年的19.8平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26.6平方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古人的美好愿景,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全市已逐步形成了“高收入者和中高收入者购商品房,中低收入者和部分中等收入者购经济适用房,低收入者住廉租房”的模式,建立了“多层次、多形态、多渠道”的住房供应体系。

从2002年开始,郑州市委、市政府每年都向市民承诺办十件实事,件件落到实处。

无论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还是越织越密的社保网络,都只是郑州改善民生的一个个侧面。

《荀子·修身》篇有言:“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对我们的党和政府来说,民之所急,心之所系。民生无小事,这绝非一个空洞的口号;民生无小事,在今天的郑州,已化作洋溢在市民脸上、发自内心的幸福微笑。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