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8版:郑州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听力康复师:让世界从无声到有声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一群不幸的孩子生活在寂静的世界里,没有欢声笑语,没有动听的音乐。
在痛苦中,有一扇充满希望的大门向他们热情敞开——
听力康复师:让世界从无声到有声

一群不幸的孩子生活在寂静的世界里,没有欢声笑语,没有动听的音乐。

在痛苦中,有一扇充满希望的大门向他们热情敞开——

声音,对于一群不幸的聋儿来说,是一个多么美妙的词汇,然而却又是如此的难得。

曾经,这群孩子一直生活在寂静的世界里,没有欢声笑语,没有动听的音乐,更无法与正常人之间自由表达,他们似乎被隔在了喧嚣世界的门外。然而,在痛苦与失望中,有一扇充满希望的大门向他们热情敞开——进行听力康复,带聋儿走入有声的世界。

张洛梅,是一名听力康复师。在这条通向神奇的道路上,她一路艰辛一路快乐地行走着,在给聋儿带来欢笑的同时,自己也在体味着其中的百般滋味……

晚报记者 崔迎/文 张翼飞/图

不幸中的一缕阳光

这里,是一群聋儿走向新生的地方。

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看,这里就是一所幼儿园,有温馨舒适的小教室、摆放着游乐玩具的漂亮小花园,一切都与普通的幼儿园并无大的区别。然而,这里的孩子却与众不同,他们个个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有的甚至是双重残疾,也就是说在患有听力缺陷的同时,还患有智力等其他方面的障碍,还有的则是“边缘孩子”,一边接受听力康复训练,一边还要接受感统失调治疗训练……

如此多的聋儿,让人看在眼里,痛在心上。

可是,不可思议的是,如此让人揪心的孩子,在这里却好像被卸下了沉沉的包袱,快乐的笑容一直那么灿烂地绽放着,让人们的心稍稍放松下来,原来患听力障碍也并非那么可怕,还有一条康复之路可走。

张洛梅,是郑州康园听力言语康复中心的资深听力康复师,一位37岁的漂亮妈妈,她的漂亮不仅显现在挂在脸上的笑容,而且也包含在心里——内心深处的爱心与善良。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爱心,能让一个个聋儿开口说话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

曾经,人们常说十聋九哑,但在听力康复师面前,这一观点早已被颠覆。聋儿如果借助一些辅助:比如助听器、人工耳蜗,再加上语言康复矫治,他们也可以完全像正常孩子一样坐在同一个课堂里,过上一个孩子应有的快乐童年。“不过,孩子越早发现治疗,康复效果也就越好,对0~6岁聋儿来说,听力康复尤其是一项抢救性的工作。” 张洛梅说起聋儿的康复,充满了急切感与责任感。

果然,走进一间间训练室,孩子们的热情与活泼确实让人吃惊不小。孩子们露着快乐的笑脸,挥动着小手,“嗨,你好!叔叔阿姨好……”他们热情地向每一个来访者问好,为展示自己,也会大声地朗诵儿歌,只是他们的耳朵上会多出一件小小的东西——助听器或是人工耳蜗。如果不细瞧,大家很难相信,他们原是患有听力障碍的孩子,而且很多孩子在来到这里之前,都是默默无语,连爸爸妈妈也从未叫出过一声……

人生在这里转了一个弯

张洛梅已经当了13年的听力康复师,一边探索研究的同时,一边还在苦读华东师范大学的听觉语言康复专业的研究生,听觉语言康复是她长久以来不断追求的目标。

身处其中,张洛梅觉得身上的担子太重了,一边面对不幸的孩子急待康复治疗,一边面对着充满期待的家长,她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作为一名聋儿听力康复师,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爱心与毅力,一个发音、一个动作往往要上百遍地重复。从事听觉语言康复,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张洛梅为此吃了不少的苦头。

24岁时,张洛梅才决定当一名听力康复师。她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她觉得如果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可以挽救不少不幸中的孩子和他们的家庭,那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于是,她立下了目标,要将此作为一辈子去追求的事情,去一点一滴做起。

为此,她潜下心来刻苦钻研探索,远赴北京、黑龙江去学习,从一个门外汉到行家里手,一个个困难、一次次磨难,都被倔强的她踩在了脚下。13年过去,张洛梅已经成为一名资深的听力康复师,她手把手把一个个听障儿童领进了有声的绚丽世界,在不幸的孩子心中洒下希望的种子。康复训练中,她不仅要引领他们与人正常说话交流,而且也注重心理上的矫正,使之克服自卑与封闭的心理,像正常儿童一样活泼快乐,健康成长。

语言康复训练一般要进行一两年的时间,张洛梅有时候把自己比喻成一名火场上的救火员,刻不容缓。这里的孩子最小的只有1岁8个月,正是学习语言和知识的时候,康复师得抓紧宝贵的时间,为孩子进行有秩序的语言输入,在有效的听力补偿之后,不少装配了人工耳蜗的幼儿,语言康复快速提高,从而在最短时间内接近了正常水平。

一批批孩子在这里快乐地成长,一天天迅速康复,张洛梅也会因此欣喜万分,忘却了所有烦恼,和聋儿一道分享着进步的喜悦……

挫折挡不住奋斗的脚步

随着口口相传,她在同行中逐渐有了名气。随之,张洛梅的头顶也笼罩上了各种耀眼的光环,一向默默无闻的她成了业界的明星。

在笑容与成功的背后,张洛梅从不愿过多地提及过去的艰难与辛酸,尽管在这条充满艰辛的路上,她无数次抹擦过脸上的泪水。她感慨地说,一路走来经历过各种困难,当年的自己把困难预想得太简单了,也由于准备不足,吃过很多的苦头。假如时光逆转,她也许不会再有如此的勇气踏上这条路,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她只有硬撑着走下去,凭借着那股不到南墙不死心的劲头,一步步走到了现在。

刚开始的时候,她和一大群老师围着一个孩子转,千方百计地教孩子,但这个孩子还是整日抱着桌子腿,不愿与人沟通。当时作为康复师的她虽热情十足,但由于涉足经验少,根本不懂她正面对的是一个双重残疾的孩子,听力障碍只是其一,她还有着更棘手的问题需面对。也许正是当年的这道难题,给了她不断向前探索的动力,10多年过去,她终于有了自信开设了双重残疾康复内容,不断向更高的难度进发。

在教学教法上,张洛梅带领骨干教师组成教研小组,利用业余时间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在多年的教学成果中,对在机构康复的聋儿总结提炼出“C+G+IX”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形式不仅对听力障碍儿童康复有较好效果,而且对患有各种残疾障碍儿童的早期教育都有着启迪和扶助作用,这三种形式科学有机结合的新教学方法,更好地为残疾儿童争取了更多的康复时间,使之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复。针对家庭康复、小龄聋儿的康复,她开展了河南省首家系统的“听觉口语疗法-AVT亲子训练”。不仅如此,在这里康复的聋儿还从开始起就拥有了伴随其康复学习历程的一套从文本到图片,再到音像视频的全景档案。这也是张洛梅为方便一线教师制订聋儿康复计划而提创的档案管理模式。这套档案的创立,也为研究聋儿横向和纵向的康复效果对比发展提供了依据。

由此,张洛梅带领她的同伴们,在2008年河南省首届听力语言康复教师技能大赛上,获得了一等奖,并代表河南省参加国家首届听力言语康复教师技能大赛取得了团体一等奖的好成绩。

怀揣爱心永远快乐

在爱面前,张洛梅付出了许多,同时也收获了很多。

家里有一个可爱的宝宝,康复中心里更有一群让她割舍不下的孩子。她爱孩子,孩子也爱她,一大批言语清晰、思维敏捷的聋儿顺利康复,她送走了一批又一批,虽然不舍,但她为孩子们感到高兴和自豪,在残疾面前,她勇敢地帮助聋儿打败了困难,迎来了一缕灿烂的阳光。

张洛梅总会想起那一张张熟悉的可爱面孔。她还记得,她有过一个“大头乖乖”叫王岩川,这是一个长得特别惹人喜爱的小男孩,大大的脑袋,聪明又调皮。他和弟弟同样都患有听力障碍,而他则属于中重度耳聋,在这里经过近两年的康复学习后,他顺利地升入了小学,像正常孩子一样背着书包进了课堂。由于他就读的是附近的小学,为了防止同学们欺负他,张洛梅和老师们会接送他上下学,“大头乖乖”早已习惯将康复中心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

“大头乖乖可是超级机灵,经过康复训练,他完全消除了语言障碍,说话超流利,而且表现欲特别强,还很会搞笑逗趣,我们大家都宠着他。我经常会给他留好吃的东西,只要一放学,他就钻到我这里找好吃的……” 张洛梅说起“大头乖乖”,总有说不尽的趣事,只是很遗憾,这位可爱的小男孩最后还是随父母回了老家……

有一次在报纸上,张洛梅偶然看到有个叫董豪赢的孩子不但家庭特别贫困,还是个“小哑巴”。职业的敏感驱使她觉得这个孩子不是真的哑!她赶紧派老师去了解情况,果然这个孩子只是听力障碍,只是家庭太贫困,购买助听器和康复的费用对他来说无疑于“天价”!经济条件阻断了孩子聆听的权利。得知孩子有康复价值,张洛梅反倒不急了,她率先慷慨解囊并号召老师、朋友、义工捐助,多方筹措,终于为董豪赢配上了助听器。孩子能听见了,张洛梅又义务帮助孩子进行康复训练。她常有一句话:“只要孩子有康复的价值,就决不能因交不起学费而劝退,使孩子失去康复的希望!”至今为止,不知有多少孩子,是由张洛梅资助带上了助听器并接受康复训练。

这些天,张洛梅又在为一个叫吕之烟的小姑娘奔波,小姑娘和弟弟都患有听力障碍,不过吕之烟要比弟弟更严重。尽管如此,天资聪颖的吕之烟还是表现得很优秀,小姑娘的国标舞跳得尤其出色,为了让她有最佳的听力状态,张洛梅四处奔走,为家境困难的她筹集资金,以便她装配人工耳蜗,清晰地听到音乐的节奏……

张洛梅喜欢将康复中心称之为“家园公寓”,她鼓励患儿家长送孩子上日托,以便孩子日日都能得到父母的呵护,同时建议父母也融入康复训练中。在“家园公寓”里,大家会一起给学生举行生日会,在节假日里一起联欢,而且这里还有着一个特殊的团队,张洛梅说自己的丈夫就是这里的“长期义工”,不少家长同样也是,为了残疾孩子,一颗颗“爱心”支持着大家一起向前奔跑!

“声之父母,言之恩师!”——这是一个康复成功后的聋儿家长面对张洛梅时,从心底里发出的感激之语!然而她却说“每个人都无法选择命运,爱却可以改变他人的命运,我也许不能改变所有孩子失语的现状,但至少我可以安心地说:‘我尽了自己的微薄之力。’一点爱心就能改变人的一生……”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