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T02版:“新世纪·郑州十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十年之治·让历史照亮未来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十年之治·让历史照亮未来

□石大东

(上接T01版)

1957年11月17日,全莫斯科的中国留学生都到了列宁山,汇聚在莫斯科大学礼堂。全世界都知道,这些天,毛泽东在莫斯科。这位共和国缔造者诗般话语响彻天籁:“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这是充满诗意与哲理的天籁之音! 这是毛泽东对未来的诗意寄托!

郑州的未来像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人,八九点钟的太阳。我们正在成长的高速公路上!

今天《新世纪十年见郑》特刊头版,我们选取孩子们天真的笑脸作为郑州的笑脸。孩子们的理想是千姿百态的,在郑州这10名10岁孩子的笔下,奇迹更是可以创造的。

21世纪第二个十年,郑州,注定仍将是一个继续创造奇迹的地方。

十年发展,我们留下了一条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思路。

十年发展,我们留下了遍及城市各个角落、足以傲视同侪的辉煌成就。

十年发展,我们也留下了尚待解决、不可忽视、不能绕过的课题。

让我们放眼周边,看看兄弟城市怎样规划自己的未来——

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个改革试验区与同属中部地区、呼声很高的中原城市群擦肩而过。

今年3月,《武汉城市整体规划》通过国务院正式批复。武汉在全国发展布局中的功能定位由以往的“我国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上升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

而此时,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的核心,正面临“南北夹击”、“东西合围”,形势十分逼人:北有北京引领的京津冀城市群和沈阳引领的辽中南城市群;南有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东有以上海为首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快速崛起的山东半岛城市群;西有成都、重庆率领的川渝城市群。

与先进城市相比:我们的产业结构优化任重道远。十年来,郑州的产业结构随着发展思路的微调不断变化。曾经的工业“短腿”发展越来越快,越来越好,带动作用显著,传统服务业提升的改造空间还很大。

与先进城市相比:我们的经济转型任务尤为紧迫。十年来,我们摸索出了经验,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已经为新型工业化城市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全球金融危机使传统发展方式“软肋”尽显,尤其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更多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依靠资源能源的大量投入来赚取国际产业链低端的微薄利润。结构欠优化,资源、能源消耗多等问题始终存在,已经成为影响发展的主要障碍。对传统工业改造、企业技术能力提升还需持续和加强。

与先进城市相比:我们的城市对“洋气、大气、雅气”的品位弘扬还不够,“土气、小气、俗气”的现象尚未根绝,城市的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尚未到位。

与先进城市相比,我们的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尚有一定的差距。郑州市民的收入水平,与郑州在全国大中城市中的地位尚不够相称。

2010年,背负3600年灿烂历史的郑州,在十年辉煌之后,重新站在了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起点上。

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关乎中国的腾飞;

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关乎中原的崛起;

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关乎郑州的再一次辉煌!

亚里士多德说:“事业是理念和实践的生动统一。”

过去十年实践证明,“思路决定出路”。郑州之所以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关键是郑州的决策者有一个正确的科学发展思路,并在思路引领下趟出了一条符合郑州发展实际的路子。

过去十年实践证明,这一思路根据时代的变迁、发展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不断丰富、不断升华。

过去十年实践证明,郑州的主要决策者基本保持稳定,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发展思路得以一以贯之。

每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元素的城市,都肩负着继承与传递的责任,都肩负着开拓与创新的使命。

每一个时代,都拥有只属于那个时代的特征,符合郑州未来发展需要的新路,还需要后来者在前人的基础上,持续不断地探索、创新。

未来十年,我们必须继承并坚持已经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发展思路;

未来十年,我们必须坚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规律;

未来十年,我们必须用实践为这一正确发展思路注入新的内涵。

德国大诗人歌德说过一句极为平实而充满哲理的话:“向着某一天终于要达到的那个终极目标迈步还不够,还要把每一步骤看成目标,使它作为步骤而起作用。”

我们的目标是:转变发展方式,坚持可持续全面协调发展。突出重点,在优化产业结构上,继续坚持加速工业发展和工业结构优化,同时更加重视三产发展,努力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培育发展现代化服务业。努力在新十年实现产业高级化。突出工业的支撑基础作用,体现三产的服务作用,最终实现产业结构比例向“三二一”靠拢。

我们的目标是: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大郑州、新郑州,要以郑东新区为核心进行郑州新区建设,使老城区保护改造更加宜居,让郑州人的生存环境“更大气、更洋气、更雅气”,让人们更有尊严地幸福生活。

我们的目标是:更加重视民生,努力使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住环境不断改善,人民收入水平和郑州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在民生的这5个重点方面创造性地工作,为市民办更多实事、更多好事。

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人口第一大省的省会城市、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增长极,郑州肩负引领中原崛起、促进中部崛起的历史重任。面对新世纪科学发展的主题呼唤,郑州把握时代,审视未来,以世界眼光、创新思维确立了城市发展新目标、新定位。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实现“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

郑州的决策者把十七大精神很快落实在“中原之中”,落实在发展郑州、建设郑州、腾飞郑州的实践上。在2008年7月24日召开的市委九届九次全会上,市委明确提出要力争经过10年到15年的不懈奋斗,把郑州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生态型、创新型城市,用20年到30年的时间,跨入全国先进城市和世界重要城市行列。(下转T03版)

郑州晚报大型系列政经报道《新世纪十年见郑》总题,由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亲笔题写。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