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3版:热点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助残20年,大家叫她“嫂”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感谢晚报读者,你们捐赠的旧衣服
使本报发现一个延续20年的爱心故事
助残20年,大家叫她“嫂”

感谢晚报读者,你们捐赠的旧衣服

使本报发现一个延续20年的爱心故事

5月5日,本报由一则读者的求助短信,发出了捐献旧衣的号召,一呼百应,晚报的倡议燃起大家奉献爱心的热情,短短两个星期,二七区民政局“爱心超市”的仓库就被读者的衣服塞满了。

本地的居民已经足够使用,晚报与爱心110的工作人员决定,把这些衣服送到荥阳市贾峪镇石棚村去,因为那里刚和二七区民政局结对帮扶,那是一个革命老区,村里不少贫困户需要救助。

而一次看似无意的行动,让记者看到了一位救助残障人群长达20年的“荥阳好人”。

现在,让我们倒叙这个故事。

晚报记者 辛晓青/文 马健/图

送读者捐的衣服到荥阳石棚村,我们见到了她

“晚报号召力太强了,你们一发报道,我们的仓库就满了,咱们送到外地去吧?”前日,二七区民政局爱心110的主任冯建国跟记者联系。经过简单准备,昨日,满载着一车衣服,又加上一些米、面,一大早我们就前往荥阳。

在路上,二七区民政局副局长史新林告诉记者,“咱们要去的是石棚村,我们前一段去了一次,村里有很多残疾人,生活贫困,很需要衣服,我们也刚和他们结上帮扶的对子。”

不到一小时,我们就来到了石棚村村委会。一位50岁出头的农村妇女赶紧迎上来,安排大家上楼。

村支书王全林也在等着我们。

缘于一位读者发来的短信,5月5日,本报发出捐旧衣倡议。

她招呼着残疾村民挑衣服,大家都喊她“嫂”

一车的衣服足足摆了一个屋子,闻讯赶来的五六个残疾村民兴奋得在里面走来走去,摸摸这件,又摸摸那件。

“老刘,你们自己先挑吧,看中哪件就拿出来试试。”这位50多岁的妇女招呼着大家。

“我看这件你媳妇穿合适。”

“咦——看你穿这个马甲多合适,来来,我再给你配个衬衣……试试。”

“老刘,叫你媳妇把那厚衣服脱了,热不热啊,我给你们说啊,别拿厚衣服,都挑现在穿的,厚的我给你们放好,天冷再来拿。”

这个忙着招呼大家挑衣服的妇女,被老刘亲切地叫“嫂”。

她对记者说:“他们都不知道收拾,给他们的衣服,穿穿都不知道丢哪儿了,脏了也不洗,现在拿走厚衣服,到该穿的时候就不知道搁哪儿了,我得看着让他们挑夏天穿的衣服。”

记者问她是不是在村里负责民政工作,她不好意思地说:“我没工作。”

旁边的妇女主任说:“这是俺书记的爱人。”

他们都是“嫂子”照顾的人。

她对每家都很关心,每家的情况她都很了解

几个残疾不严重的人来领走了衣服和米面,大家决定跟着支书和“嫂子”一起把其他衣服再送几家。

村里残疾人的生活艰难程度,让我们很吃惊。

来到一户农家,里面一位老太太正在院子里做饭。王全林交代:“衣服不够了就到村里去取。”

“嫂”边走边给记者介绍这些人,“这老两口都60多岁了,身体不好,脑子还有点问题。”

穿过一条小道,来到一个破落的小院子,推开门“嫂”就叫:“杨孩儿,出来下。”她把自己一直拿着的一件新衬衣给“杨孩儿”留着。

这是个不到20岁的小伙儿,看着非常精神,“腿咋样?”杨孩儿腼腆地说:“可以走路了。”

出来后,“嫂”惋惜地说:“杨孩儿脑子可好使,聪明着呢,原来他在外面打工养着父母,结果打工时切到脚,整个腿都残了,过了节,她娘也不在了。”看得出来,“嫂”很挂念这个孩子。“不过刚联系给他装上假肢,看着不错,走路很稳当。”

她与这些残疾村民有着怎样的故事,记者很想知道

来到崔留柱家,“嫂”跟记者说,“他家老三从小腿残疾,之后就一直住在楼梯拐弯下面,30多了没出来过,没见过天啥样,也不穿衣服,都靠兄弟把饭送到洞里,大便撒尿都在那里,也是大哥天天在收拾。”

崔留柱扶着几乎不会走路的老母亲出来迎接。“留柱是老二。”边给记者说,“嫂”边问,“你哥哩?”“去拾柴了。”留柱回答道。老大有点智障,一直靠他在家照顾老母亲和弟弟。

“我很为他家孩子感动,真哩,看外面多少兄弟为了一点钱反目成仇,这家三个孩子,都有问题,互相帮着不离不弃的。”

“老王,你们上来拿下东西。”站在一个坡上,嫂子喊起来,不一会儿就有一个人从沟下的房子里出来取走了衣服和米面。

“这个老王很可笑,做一顿饭拾一次柴火,不管刮风下雨或者下雪,就不知道一次多拾点存住,说多少次都不中。”嫂子说,这家也是智障,“要是下雪拾不到了,他会去人家的柴火堆上拿点,哈哈。”她爽朗地笑着。

每个家庭的情况她都如数家珍,嫂子与他们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记者很好奇。

请继续阅读A04版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