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斌:
我的作品经得起时间考验
晚报记者 陈泽来 尚新娇
徐小斌的小说,后一部总是要颠覆前一部。她的新书《炼狱之花》近日推出,这部具有魔幻色彩的小说如同一部“成人童话”。 近日,徐小斌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一手写字,一手画画,兼做编剧
徐小斌是一位画家,自幼拜名师学画,当了作家的徐小斌仍未放弃她画家的身份,从最初画国画,到后来改为油画,后来又改为刻纸,尝试着一个又一个艺术门类,可见她对艺术的痴狂。1990年她曾办过个人刻纸展,引起了不小的轰动。1993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过个人刻纸艺术展,艾青、周思聪等名家题词赞誉。
记者问她是什么原因使她放弃擅长的绘画及刻纸艺术,而开始改写小说的,她不假思索地说,这个问题不存在。“我是1981年开始发表小说的,第二篇小说《请收下这束鲜花》获了《十月》首届文学奖;第三篇《河两岸是生命之树》发在1983年《收获》头条并收入《收获》丛书,第四篇《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改编成电影《弧光》获得了第十六届莫斯科电影节特别奖,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小说都是自然来稿,我是在没有任何关系的前提与背景下进入文学的。而画展是在上世纪90年代,所以不存在放弃绘画改写小说的问题。”
徐小斌说:“我热爱文学,而工作单位在影视界,所以只好跨界了。”
“我的影视观念很前卫,但探索却十分有限,大概只在《弧光》一部片子中探索了一把。当时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弧光》被列为探索片,有海内外两个版本。海外版有个很长的做爱镜头,堪称那个时代非常稀有的了,当然那是导演加上去的,原剧本中没有。严格地说是当时的女一号白灵(现居美国)的意见,她第一次见我就说,小斌姐,我觉得你的小说非常棒,只是缺一点东西,那就是性爱。记得我当时说,我不是清教徒,不过我觉得这篇小说要表达的主旨与性无关。
“至于编剧对于小说创作的影响,我觉得剧本与小说是两种话语系统,基本上互不干扰。如果说有影响的话,那也是积极的影响,譬如《羽蛇》,这部写百年女性史的作品,就用了一些电影中的手法,譬如闪回,定格,叠印等。不然会写得过于冗长。”
没有畅销书,但有长销书
徐小斌以前曾经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系任教,后来转到了收入不如经济系的中文系,谈及此事,徐小斌说:“仅仅是出自于对文学的热爱。”
默默写作近三十载,如果不是中篇小说《双鱼星座》获得鲁迅文学奖,以及长篇小说《羽蛇》在海外大热,她就不会受到这么多读者的关注。
不过,在国内,徐小斌的知名度并不算特别高,某些作品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遇。徐小斌却很淡定。她说:“这没什么可抱怨的。从我开始写作的那天起我就做好了受冷遇的准备。因为我从一开始写作就与当时的整个社会语境格格不入。我从来不写那种社会问题式的小说,我认为那应当由报告文学作家来解决。我也绝不写那种赶风潮式的小说。我的小说只关乎人,人性,人的命运与生存状态,大概正因如此,我的小说翻译之后比较受西方读者的欢迎,因为人性是共通的。”
“再有,所谓冷遇,也分怎么说,我的确没什么畅销书,除了《德龄公主》首印五万册之外,我的小说起印基本都是两三万册。但是,我的书基本都是长销书,《羽蛇》至今在国内已经印了九版了,总印数已经超过了四十万册。去年又被作家出版社《共和国丛书》签了,英文版去年全球发行。
“我的长篇最少的也出了三版,即《敦煌遗梦》,今年又被香港的一家电影公司买了。这至少证明,我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我喜欢这种长销的态势。”
后一部总是要颠覆前一部
徐小斌曾经获得过全国首届女性文学创作奖,在长期的写作生涯中,很多人把她贴上中国女性文学代表作家的标签。
问及这个话题,徐小斌口风伶俐地说:“我当然不认同这个标签。岂止不认同这个标签,所有的标签我都不认同。但是,贴标签的人却无疑是善意的。总之我会继续写下去,无人喝彩也罢,贴不贴标签也罢,我都会一往无前地写下去,要知道,我的‘粉丝’虽然不多,但个个都是‘骨灰级’的,如果我懒惰躺倒不干,他们就会拼命催我。当然,我的写作,包括我的绘画及其他,主要还是为了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生命只有一次,我要让它变得不同寻常。”
徐小斌认为,人归根到底只有两种活法,一种是屈从于外部的强力和诱惑,放弃自由出卖灵魂,换得世俗意义的幸福,而另一种是对抗,是绝不放弃,这样可能牺牲太大,但是这样的生命或爱情可以爆发出瞬间的辉煌,这样的人可以说他真正活过了。在小说中,徐小斌注入了她的人生观。
写历史人物一般都吃力不讨好,需要很多资料,还要经受读者关于硬伤的挑剔。徐小斌写《德龄公主》的时候,光是资料就看了整整一年,完成小说又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写一部小说如此艰辛,是怎样的一种力量,使她坚持完成了这部小说呢?
徐小斌说:“简单地说,就是‘热爱’这种力量。我记得有个名人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这人就是这样,选中了一个题材就钻进去,不仅是热爱,简直就是迷恋了。写任何一个题材都是这样,我‘迷’在其中,废寝忘食,等写完了出来再面对现实,每一次都有恍若隔世的感觉。”
徐小斌的小说,后一部总是要颠覆前一部,她的新书《炼狱之花》近日推出,这部具有魔幻色彩的小说如同一部“成人童话”。 徐小斌这样评价它:“这部小说是我迄今为止的第一部讽刺寓言小说。当然,说它是成人童话也可以。”
“在《炼狱之花》的序里我已经写得很清楚了,当时是两种题材在我脑子里打架,一个是想写一部中国式的奇幻小说,另一个是想写当代。因为当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我们的经济腾飞物质发达。另一方面,我们的精神贫瘠,这样的时代产生的千奇百怪的事情太多了,最后我决定把现实包装在奇幻的外衣里。”
分裂的童年对我日后的写作有好处
作家有两种,一种是童年经验写作,一种是后天努力写作。徐小斌说她属于前者。她说:“我有个太不寻常、太分裂的童年,这样对我日后的写作极有好处,对我的人生却是致命的痛苦。其实我是个矛盾的集合体,喜欢和逃离,无时无刻不在我身上存在。我一边喜欢写作,一边无时无刻不想逃离这种生活,不知你是否能理解。”
徐小斌生长在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大学老师。在这样一个书香家庭里,她的内心却有着许多纠结。从小时起,徐小斌就是兄弟姐妹中最不为母亲喜爱的一个。她不断想办法证明自己也有优点,但她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费力气,母亲并不认可她的能力。母女关系几乎成为她一生的伤痛,尽管父亲特别疼爱她,但她还是成长为一个天性很敏感的孩子。
徐小斌这样谈她童年的感受:“我童年时经常做一些特别奇怪的梦,我从小对那种神秘的东西感兴趣,而且我经常对未知的事情带有巨大的恐惧。”在这样环境中成长的人,对事物有着异于寻常的感知。迷幻、沉溺、孤独,正是这样的性格特质,使她日后成为颇具个性与影响的艺术家与作家。
作家简介
徐小斌,女,当代作家,央视一级编剧。
祖籍南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习画,曾下过乡,当过工人。擅长绘画及民间刻纸艺术,自1981年始发表文学作品。迄今为止发表作品400余万字,包括长、中、短篇小说及散文、电影、电视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