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6版:热点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宝贝,这儿就是家,我就是妈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宝贝,这儿就是家,我就是妈
郑州有个村很特殊,村里寄养着12个没娘的孩子
六一了,抽空去看看他们吧
王凤英和她的3个孩子正在玩耍,这间儿童房是她专门为孩子们设计的。

郑州有个村很特殊,村里寄养着12个没娘的孩子

六一了,抽空去看看他们吧

“妈妈,妈妈!”昨日上午,11个月大的小新疆,猫在57岁的王凤英怀中撒娇。

“小新疆是福利院的孩子,现在在我家生活,我就是她的亲妈妈。”王凤英满脸笑容。

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在几个月大时就成了孤儿或弃儿,为了让他们和正常孩子一样成长,孩子们被福利院送往一个叫“寄养村”的地方,在这里他们能和其他正常的儿童一样,享受着家的温暖和“妈妈”、“爸爸”的爱。

昨日,郑州市首个寄养基地在中原区李曰庄宣告成立。在这个特殊的村庄里,共寄养着12个来自市儿童福利院的孩子。 晚报记者 裴蕾/文 晚报首席记者 贾俊生/图

一个“家庭” 普通农妇和她的3个特殊“孩子”

昨日早上5点左右,李曰村一个邻着村马路的普通农户家中,49岁的孙芝芳醒了,第一个动作就是去摸在一个炕上睡觉的2岁的儿子王亮,看着王亮酣睡的小脸蛋,她感觉很踏实。

她慢慢起身,到了旁边的一个小房间,又看了看并排在两个小床上睡觉的一双儿女——同为6岁的儿子车小虎和女儿吴鹏,发现小虎把被子蹬开了,她往上拉了拉。

随后她开始做饭,将3个儿女昨天换下来的外衣和内衣分别泡在两个洗衣盆里。

孙芝芳一天的忙碌开始了。

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生活。3个儿女的姓氏各不相同,和妈妈孙芝芳也没有血缘关系。

更为特殊的是,除了王亮从小患有其他疾病外,小虎和吴鹏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脑瘫。

从去年起,村里的一些家庭开始和市儿童福利院签订协议领养福利院里的孤残儿童。与其他领养不同的是,这些儿童大部分都是不正常的。

孙芝芳去年3月份加入了这个队伍。

前段时间,孙芝芳添了个亲孙子,已经3个月大了。

“这3个孩子已经够我忙了,孙子就让老伴帮着看。”她说道。

据市儿童福利院养护科科长李燕介绍,“这个村子目前已经寄养了12名福利院的孩子”。

一种变化 孩子变胖了,不说不笑的变成笑容满面

“刚来的时候,吴鹏非常内向,现在不仅爱说话了,还能唱歌,她最喜欢唱的就是《小燕子》。”说起这3个孩子,孙芝芳一脸骄傲。

“每次到这些寄养家庭,我觉得最大的变化就是孩子都养得胖胖的,不说不笑的现在都变得爱笑了。”随行的李燕说。

在李曰村另一个寄养家庭,还没有进大门,就听到房间里传出孩子们快乐的笑声。

在一间特别布置的儿童房内,铺着五颜六色的地垫,57岁的王凤英正在哄3个孩子玩,她们不时发出咯咯的笑声。

“我的大儿子叫丰武,今年3岁多了;老二叫宋天心,1岁3个月;最小的叫新疆,才11个月。”对于3个孩子,王凤英一一做了介绍。

福利院孩子们的名字,大都显示着他们的不幸身世。

王凤英说,宋天心就是从小因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而被家长遗弃。而新疆,来到福利院的时候才1个月大,据说是公安人员在新疆来郑州的列车上发现的,所以取名“新疆”。

“小新疆刚来我家的时候才1个半月大,瘦的都能看到肋骨,每天不停地哭闹。我一个晚上都要喂5次奶。”

“不过,辛苦总没有白费,现在你瞅瞅,长得多瓷实。”看着怀中又白又胖的新疆,王凤英很开心。

说话间,王凤英的女儿谢继霞带着自己7个月大的孩子,来娘家找3个小兄弟玩。

“很可笑的是,孩子们都管我叫姑姑,管我妈妈叫妈妈。”谢继霞微笑着说。

一种声音 孩子走进家庭更人性化

包括首个“寄养村”——李曰村集中寄养的10多个孩子在内,目前,儿童福利院共有100多个孩子在市民家庭寄养。家庭寄养的人数,约占目前福利院孩子总数的1/3。

“儿童家庭寄养是为孤儿弃婴回归家庭、融入社会而采取的一种养育方式,它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在塑造儿童健康的心理和性格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合法程序寄养,让这些孩子走进家庭是更人性化的方式。那些走出福利院进入家庭的孩子们的成长经历证明,孩子成长最好的环境是家庭。”李燕说。

然而,寄养毕竟只是暂时的。

由于福利院的孩子都是动态变化,有的孩子可能随时会被符合条件的市民收养,因此,这些孩子们和自己妈妈的情缘,随时可能会终结。

对此,很多寄养家庭的妈妈都表达了难以割舍的情感。

“人都是有感情的,我上回领养的一个孩子被福利院收走的时候,我哭了好几天,想起来都难受。”王凤英说,“在俺心里,他们就是我的亲孩子,俺就是他们的亲妈。”

一种期望

推进孤残儿童寄养进城市社区

100多名福利院的孤残儿童进入市民家庭,只有两三个孩子寄居在城市居民家庭中,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是生活在农村家庭。

“下一步,我们希望推进家庭寄养进社区活动,我们最理想的情况是,能够找到某一个城市的社区,有二三十个城市居民家庭寄养我们福利院的孩子,我们将会在社区中建一个残疾智障儿童社区指导中心,我们的孩子可以在社区中和城市的孩子们多交流。”

李燕说,市儿童福利院力争每年家庭寄养50名福利院儿童,每年建一个爱心寄养基地,争取让福利院的所有孩子都走进寄养家庭,让他们最终全都回归社会。

爱要完整

爱心寄养家庭必须是双亲家庭

您想成为爱心寄养家庭吗?

昨日,李燕介绍了寄养家庭的相关条件,在有爱心的前提下,寄养家庭必须首先满足“双亲家庭”的条件,要是一个完整的家庭,有爸爸、妈妈以及她们的子女。同时,家庭中必须有成员能有充足的时间照看孩子,要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保证孩子们的生活。

为了不给寄养家庭造成过多负担,市儿童福利院将会每月给孩子支付一定的生活费用,同时,孩子使用的尿不湿、奶粉等生活必需品,也会提供。

“除了这些,福利院还派出人员每月定期到‘寄养’家庭回访,给患儿检查身体、注射疫苗等。”李燕说。

有爱心的市民如果想寄养福利院的孤残儿童,可以拨打家庭寄养热线67671827,提出您的申请。

他山之石

看看其他城市的寄养方式

青岛:4种方式“寄养”残疾孤儿弃儿

青岛市政府去年6月颁布实施《关于成年孤儿安置意见》的规定,分别对成年孤儿分一套经济适用房;对散居孤儿每人每月增加百元补助金;以4种方式寄养残疾孤儿。

将青岛市散居的近千名社会孤儿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对城市、农村的孤儿给予最低生活保障救助。

实施残疾孤儿由集中供养转变为社会寄养的模式。分为:城市分散寄养、农村基地寄养、社区家庭寄养和爱心家庭寄养4种方式。

上海:设置家庭“寄养”工作站

上海市儿童福利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为院里的孤残儿童寻找回归社会最佳方式——家庭收养;对一时不能被社会家庭收养的孤残儿童,本着“政府出资、社会支持、家庭寄养、统一监护”的原则,积极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并相继设置了南汇、崇明两个家庭寄养工作站,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实现了孤残儿童养育模式由集中转向分散,由封闭转向开放,由机构养护、以养为主的单一模式向多元养育模式发展的转变。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