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1版:悦读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梅墨生邀您画中游
请你讲述与二七塔的故事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本周六下午做客晚报大讲堂 本周日上午举办书画展
梅墨生邀您画中游
尽性至命打通艺术与文化的内在联系中国画先留住中国味
梅墨生简历 梅墨生,号觉予、觉公。1960年6月生于河北迁安市。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部副主任、艺委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梅墨生作品
梅墨生作品

“有人认为我所画的山水、花鸟,是否在逃离现实?这是一种误会,我生活在喧闹的、灯红酒绿的大都市里,我画大自然本身就是对山水的礼赞,礼赞人与自然亲和的态度,人不应该征服自然,要保护和爱护自然,与自然融于一体……”

5月29日下午3时~5时,喜欢书画艺术的读者可免费聆听著名书画家梅墨生讲座。听讲座,品蛋糕,请读者提前半小时到达郑州市陇海西路80号郑州晚报大厦3楼会议室。

5月30日上午10时,梅墨生中原书画展将在郑州市城南路澄心堂艺术会所开幕,展览持续到6月4日,您不妨前往品鉴一番。

心通作品意境,感悟自然世界,这不仅是梅先生对知音的描述,同样也是梅先生本人创作的真实写照。5月26日下午,记者连线梅墨生,对即将做客晚报大讲堂“谈中国书画的几个问题”的他进行了专访。晚报记者 苏瑜

先出名的是书法 画画虽早出名晚

在当今艺术界,梅墨生堪称全才,诗书画印样样齐全,学问也好,修养也深。中国美术馆馆长、著名艺评家范迪安先生曾如是评价他:墨生君致力通融古今艺境,文、画、书三美能并。其书画评论,缜思缕析,文采粲然,已有多种大著刊布;书法创作更是积累经年,自成逸格,早为同道颂称。

此次郑州展览虽为书画展,梅墨生表示作品将以画作为主。梅墨生坦言,在书法创作、绘画创作和书画评论中,这几年他一直以绘画创作为重心。其实在他本人看来,书与画是不分的,两者是互相受益,相得益彰的。只不过书法先出名,评论先出名,大众就先入为主地认为他是书法家、评论家了。

“我小时候就爱画画,画画似乎是我的天性,上小学前我就开始临摹古典名著连环画上的绘画。从事理论研究是很晚的事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才开始关注艺术理论。”梅墨生提起中国美术界美术现象、美术思潮都非常活跃的那段时期,“八五新潮以后,我大量阅读翻译过来的西方美术著作,还看了一些中国当代的美术评论与形形色色的展览,当时最大的一个感觉就是自己有一些话要说。大概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发表了许多关于书法方面的批评和评论,我写的《现代书法家批评》里的很多人都是在世的书法家,发表连载后影响很大,在书法理论界引起了关于我的一个不小的话题。”

其实梅墨生对艺术理论是早有心迹的,“还在上美校的时候,老师曾让我用钢笔把古代画论用小楷抄了一遍,那时候我对古代画论就有过熟悉和了解。”由此可见,成名实在是件水到渠成的事儿。

1986年,梅墨生的书法获首届全国电视书法大赛成年组一等奖,1988年中意杯国际龙年电视书法篆刻大赛书法金奖,彼时,书法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同时开花,奠定了他在书坛的地位。

“那时候我正在报社从事新闻工作,不能专心搞艺术,只能业余时间写书法,画画虽然也在临摹,却只有一点余力。1997年我在中国美术馆办个人书画展时,京城书法界、国画界、油画界、理论界的老中青年艺术家都来了,像靳尚谊、朱乃正、启功、邵大箴、欧阳中石等,文学界的作家也去了,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开幕那天爆满。就在我个人书画展的前后,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第一本美术评论集,这样,人们从所谓美术理论的角度关注到我,有人说梅墨生首先是一个书法家,然后是一个理论家,但实际我一直都在画画的,只是画画出名晚。从1997年中国美术馆举办我的个展以后,有一些评论家开始评论我的作品,刊物、杂志也都介绍得多了一些,我的绘画开始被世人注意。”

世人皆以为他是书法家时,其实他已经开始理论研究了,而如今,世人皆以其文、画、书三美为全才时,梅墨生早已跳出了艺术的眼界,有了更特别的志趣,那就是为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做一些事情。

尽性至命打通艺术与文化的内在联系

梅墨生自幼继承了家中的一脉书香,少年时代曾拜师习古典文学,还练过内家拳,后有缘受宣道平艺术启蒙,得李可染先生谆谆教诲,广交师友,自修文史哲学,研究书史画论,更独钟情于中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十分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领悟。在当代,梅墨生最敬仰和钦佩的大家当属饶宗颐先生。

“先生重视‘国本’,又能会通古今中外,虽为学者,在艺术上却相当有造诣,他集学问与艺术为一身,以其博洽周流、雅人深致的境界,成为当代罕有的国学宗匠,尤其是他对古今中外的文化的贯通,他的文化世界具有自信、自足、圆融、和谐的特点。”

“我不把自己定位于书画家、评论家,我关注文化和学术本身,我把研究重心放在传统文化上。如果说30岁以前是广泛涉猎,30岁到40岁是通过体会和实践努力寻找其内在联系的话,那40岁到50岁的十年,是我打通这个内在联系的阶段。理论与实践、书法与绘画、武道与文道、艺术与文化、他们之间都是有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的,打通了,就能尽性至命,以一种完全的真性情投入其中。”

从小一直习太极拳至今,梅墨生对属于先秦儒学范畴的“性命”这一哲学名词有着更深的体悟和感受。“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他认为艺术家应该用自己的真性情去领悟自然之境。

“我所画之山水并非天地间真山真水,而是我观察、领悟的一种思想或品质,写实成分已融化脱尽,跃然纸上的乃是我意境之创造。贫瘠的思想之地永远长不出伟大的艺术之果,真正的艺术家应是关注社会人文发展的思想者,是建设人类精神家园的耕耘者。艺术家的精神不朽,在艺术本质的内在修养,如果没有内蕴深邃的文化哲理,不能满怀自然和质朴,善良和纯真,不重视画品人格的修炼,艺术境界就不会高,艺术家就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大师。”

这也许就是范迪安先生所评价的:“融化传统诸家,用心于开拓自我情境,山水之象缘取诸自然,其成运化于心,是谓画理不画景,造意不造形。”

中国画先留住中国味

当代中国画坛的创作趋向呈现了空前的丰富多样势态。但从另一面来说,这种多样也已经模糊了中国画的边界,泛滥的“中国画”不知何时已经被悄然地偷换为另一个概念“现代水墨”。这种泛化的中国画已经彻底丧失了传统中国画的表现特征与审美标准,呈现一种极端的西化倾向。对此,梅墨生颇感忧虑,并提出质疑:这种“西化”被冠以“新”或“现代”,究竟是中国画的灾难还是福音?

梅墨生对西方文化有过两次的集中学习和研究,除了上世纪80年代的初接触,90年代中期前后的一次研究开启了他对中西文化融合的想法。“大量阅读翻译过来的西方人著作和中国古人的著作,想把中国的传统古典理论与西方传统理论结合在一起,我要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得出一个结论,既不去迷信已有的理论,也不去迷信权威。”

“近些年,有很多机会去西方诸多国家游历参观,认识与体悟越来越深,尤其是去年11月份随艺术团前往欧洲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交流。一个最强烈的感受就是:西方艺术依赖于浓郁的宗教文化和哲学科学背景,在真实和实在的实体表现方面臻于极致。”

“不知旧物,则绝不能言新,要想在艺术领域有所创新和建树,就应从研究传统文化入手。中国画先留住中国味,然后再思考如何创新。”梅墨生说,“艺术不是暂时的、功利的艺术,没有高尚品格与情操的艺术家只会昙花一现!”

在中西艺术强烈地碰撞和商业大潮的冲击下,在大工业文明的现实生活中,喧嚣紧张的生存节律,使人们更需要一种精神上的松弛和欢愉。而中国山水画的典型境界便是心灵空间和自然空间的对应融合,从而达到一种精神舒展的意象世界。由此,梅墨生绘画,多以山水出之,部分花鸟与人物。他喜欢时常走入深山幽谷中去写生体验,面对山川水泽,可以倾听木英飘落鸟儿啼鸣的天籁之音,一次又一次地探寻从山水自然到精神愉悦的可能,等待神秘而清晰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从而获取精神的慰藉和情感的自足。

“欲问人生深几重?缥缥缈缈太湖横。十年一会寒山寺,唯与青天白鸥盟。”即将完稿之际,收到梅墨生先生《十年后再游苏州口占》。好一个“唯与青天白鸥盟”,正是这样的践诺,才得以让他在攒几个月工资才能买回一本画册的捉襟见肘的日子里初衷不改!面对现实的喧闹,自然永远是无言的,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永无止境,越来越都市化的人们,虽然也在呼喊着回归自然,可又有几人能真正如梅墨生先生一样体悟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心态呢?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