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T04版:感动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李灵:挑起梦想 播下希望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李灵:挑起梦想 播下希望

李灵的事迹被郑州晚报发现,李灵的事业被郑州市民推进,李灵的精神在净化着每一位尊重知识、尊重教育的人们。中国关爱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热潮,因为一个发现而迸发!

晚报记者 何水清

发现李灵,发现郑州之美

那是2009年6月17日的下午,我们开完编前会,突然接到了主编安学军的电话,说是大河网读者论坛上有一个帖子上说,淮阳一位女校长借着农忙假的机会来郑州为孩子们高价收购课外读物。这个网友名叫“莫笑书生无情”……

立即搜索淮阳,发现因为伏羲庙而闻名天下的水城淮阳,竟然是我省的劳务输出大县和国家级贫困县。有劳务输出就会有留守儿童……此刻,电脑屏幕上似乎闪现出一群的“苏明娟”,他们的父母为了改变命运而奔走他乡,他们则在年迈的爷爷奶奶的呵护下,在缺少教育资源配置的乡村,睁圆了渴望知识的眼睛!

无论她是不是校长,也无论她的学校是公办还是民营,总之,她在用自己的良知传承着无数个家庭的耕读传家之梦!刻不容缓,机不可失,我们必须在第一时间找到她,调动全郑州,甚至全河南人民的助学热情,来帮助她和她需要用知识滋养的孩子们。

6月17日我们的优秀记者辛晓青被我请到了办公桌前,通过QQ群,我把“莫笑书生无情”的帖子信息传达给了每一个记者,请大家按照照片背景确认这位女校长收书的地方。“瑞隆城墅,离报社不远的瑞隆城墅”,安学军传来的消息让采访大厅充满着兴奋。

虽然自己的身体还很虚弱,但马上找到这位女校长的心情依然迫切,立即带上辛晓青和摄影记者廖谦到瑞隆城墅去。在报社的一楼大厅,我们遇上了外出归来的郑州日报社李甦社长,他对我一番关爱之后,交代我们一定要找到这位可敬的乡村女教师,“收城里的旧书给农村孩子读,这不是个小新闻,要找到她,要做扎实……”

瑞隆城墅到了,但是这里没有收旧书的女校长。没有找到她,有些遗憾,但并不失望,因为找到她是必然的,毕竟,这个社会已经积存了足够多的助学热望,只要遇到被感动的契机,就会释放出来。

于是,我们在第二天发布了全城寻找令,这也是关于乡村最美女教师,“2009感动中国人物”李灵在全国见诸媒体的第一篇报道,虽然,这上面还没有她的名字!

讲述李灵,铿锵一个城市的助学热情

到她的家乡去寻找这位乡村女教师,必须的。

寻找李灵的过程是艰辛和曲折的。当我们的一路记者来到她的家乡,却发现她仍然在郑州走巷串街。她的老父亲是一位教了一辈子书的乡村教师,当他看到女儿在大街上啃干粮喝冷水的网友照片时,老人虽然很动情,但更多的却是骄傲。

“主任,这是李灵在郑州用的手机号码,你赶紧和她联系吧。”看到辛晓青从淮阳发过来的短信,我立即打通了李灵的电话。

“老师,我不想上报纸,就想多给孩子们收点书。”电话那边的李灵可能没有意识到或许正是这个电话,让她实现了从默默无闻的为了留守儿童而奉献最好的年华,到当选感动中国人物,为乡村教师代言、让千千万万留守儿童备受关注的巨大转变。

“李灵高挽裤脚,头发散乱地骑着挂着‘高价收购小学生读物、杂志、教辅’的三轮车”的照片,后来被全国各地媒体广为转载,有人也质疑这幅照片的真实性,并怀疑是摆拍的。

其实,这张照片真实得毫无瑕疵,那是2009年6月18日的下午2点,焦虑中的我突然抬头看天,当目光平视的瞬间,我发现了李灵的身影,当李灵在镜头里出现,摄影记者常亮有点束手无措,后来他回忆说:“李灵的这个形象太像移动的雕塑。”

请继续阅读T05版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