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9日,郑州晚报以5个版的篇幅报道李灵找到了的新闻,我们把这个专题给起了一个很网络化的名字“中国最美乡村女教师”。当日,要求帮助李灵的读者电话此起彼伏,要求采访李灵的媒体同行纷至沓来,我们这边也正式地成立了“乡村最美女教师报道小组”,当时晚报领导要求报道小组积极参与捐助行动,不要靠读者的爱心来成就我们自己的美名,要和读者一起感动,一起行动。
晚报记者 何水清
帮助李灵,我们要和爱心读者一样
李灵成名了,我们还要独家报道吗?报社领导是这样要求我们的,“既然李灵就要成为再苦也要办教育的精神典范,为什么我们要垄断她的传播?征求李灵的同意,为其他媒体采访提供一些方便。”
找我们要李灵电话号码的媒体越来越多,做独家或者是大家一起把李灵的精神广为传播?感谢这座以“博大”为城市精神之一的城市,从社长到总编,从主任到记者,我们的观念惊人地一致,“既然李灵就要成为再苦也要办教育的精神典范,为什么我们要垄断她的传播?”
于是,新华社来了,人民日报来了,新浪网来了,郑州电视台来了……在我们的开放心态下,李灵作为艰苦办教育的纯美教师形象被迅速传播着;原河南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老编辑为了留守儿童捐出了压箱底儿的好书,解放军将军的代表来了,家具之王来了,收入微薄的环卫工也来了……几天时间,绿城郑州成了助学之城,太多的家庭在为了李灵和她的学生们打开书柜,把作为孩子成长纪念的小学教辅掸干净了尘埃,送到了晚报。
一个多月过去了,当别的媒体逐渐地失去热情时,我们还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要为李灵和留守儿童做得更多。我们不能成为看客,我们要为了留守儿童的成长解囊相助,于是一场大规模的报社关爱淮阳留守儿童行动迅速展开。
感谢这座以“开放”为城市精神之一的郑州,因为她的人民从来没有狭隘的地域观念,在一系列助学活动中,仿佛在行政隶属上属于周口市的淮阳县也紧紧地贴在了郑州人的心坎上。“李灵4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在暑期里完成了‘梦想北大’之旅,10名学生来到郑州,平生第一次见到了外国老师”。郑州,在以开放的心态对待每一位让她感动的人。
感受李灵,感受不一样的平实
通过报道,李灵和我成了忘年之交,让我也更多地感受到了她的与众不同,“她不怕出名,因为出名了才能让大家关注留守儿童;她很会出名,从不出席属于老师本分之外的邀请”。
李灵出名之后,面对的邀请很多,她给自己定了个规矩:有悖老师身份的邀请坚决不出席。“不能让帮助我的人失望,我就是一个乡村老师,这个角色一辈子不能更改”。在李灵的支持下,郑州晚报联合爱心机构和几十所中小学成立了“省会市民爱心图书助学联盟”,截至目前,已经捐建了6个小学图书室,每个图书室不低于5000册的图书。
助推李灵,让留守儿童成为社会关爱的中心
李灵入选“2009感动中国人物”的消息让我们又喜又忧,喜的是李灵最终当选,将有利于社会继续用更大的爱心关爱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忧的是她的事迹很平凡,没有惊天地泣鬼神那样的跌宕起伏,能当选吗?我们应该为她做些什么?
网络投票开始,我们发现李灵的选票更多地来自广东,她的家乡河南仅仅排在第二位,这是为什么?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广东那边有着太多的打工者在为李灵投票,这些农民工为了在网上给李灵投票,不少是平生第一次走进网吧,一位与我相熟平顶山籍的农民工甚至跑遍了一条街的网吧,他的道理很简单,“李灵替我们扛起了教育孩子的责任,我们要帮助李灵感动中国”!
知恩必报,这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美德,助推李灵当选感动中国人物,有助于社会把更多的爱洒向留守儿童。于是,在报社高层领导的关注下,我们把央视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的过程当成了新闻来进行系列报道,迅速地调动了郑州市民的投票热情。
李灵的当选是郑州晚报5年推出或者首报的第三位感动中国人物,此前的洪战辉、李剑英都已经声播中原,情动华夏。
发现李灵,发现了一种精神;感念郑州,感动着一种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