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时没有郑州晚报的报道,我们一家人和全公司,都不知道在我儿子驾驶着公交车突发脑溢血时,他为了全体乘客的安全,用最后的力量,把车停稳,避免了一起可能发生的重大交通事故。从郑州晚报的报道上,我们全家都感受到媒体的社会责任,谢谢你们。”5月28日,在郑州市殡仪馆,65岁的陈永新老人拉着记者的手,含泪感谢。
这天,正在举行陈亚峰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300多名市民,自发地为这位好司机送行。
好司机陈亚峰走了
5月19日13时许,家住郑上路河南纺织社区的陈亚峰,与1岁半的儿子及家人道别后,赶往西环道化工物流园211路公交车发车点,驾驶着他心爱的公交车,开始了他下午的工作。
没有想到的是,危险正在逼近他,就在他从陈寨终点站返回始发站,行至陇海路与文化宫路交叉口南100米时,突发脑溢血使他身子当时就伏在方向盘上,正常时速行驶的公交车,当时在窄窄的文化宫路上,此时正值附近的中原区外国语小学学生放学,很多小学生在路上和路边步行,如果不及时控制,随时就可能发生想不到的交通事故。
就在千钧一发之际,陈亚峰以他残存的潜意识,做出最后一个动作,把已经蹿上道牙的公交车平稳地停好,50多名乘客脱险,路边的行人也脱了险,但陈亚峰滑倒在方向盘边,送到医院后,大夫从他脑中取出100多毫升血块。
最终,好司机陈亚峰走了。
记者的一路追踪
本报社会新闻部记者,第一时间出现在公交车边。
得知真相后,记者在第一时间采写独家新闻,相继刊出《211路一名司机突发脑溢血》《他忙得连一张生活照都没有留下》等四篇报道,把好司机陈亚峰临危之际以乘客生命至上的平凡中的伟大精神报道出来。
后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以及省市电视台,都在本报记者的积极帮助下,找到现场的乘客和目击者,相继报道了陈亚峰的事迹。
事发当天下午,本报记者在现场与乘客一起,把病危的陈亚峰抬上急救车后,出于责任心,记者立即与公交一公司联系,把情况向公司汇报,希望他们立即派人到医院,随后,接到公司通知的陈亚峰的父亲陈永新,和公交一公司的领导赶到医院。
记者在医院守候到当夜10时30分开颅手术结束后,回到报社赶写报道。5月20日报道见报后,公交公司和陈家人这才知道陈亚峰出事前前后后的真实经过。
一份报纸带来一份感动
“从郑州晚报报道后,我们全家人才知道亚峰当时的情况,虽然他和病魔抗争了5天,最后走了,但我们全家因他而自豪。”同为公交车长的陈亚峰的妻子徐静,哭着对记者说。
“我天天忙忙碌碌,很少关注媒体,从这次郑州晚报的报道中,我知道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正是因为这份报纸,使我们全家得到了从未有过的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亚峰为了乘客,潜意识地把车停好,这也正是他平日练就的本领。他走了,我们全家人心里突然很冷,但郑州晚报的报道,社会对我们的关爱,我们又得到另一种温暖。”徐静说。
陈亚峰生前最好的朋友李锁,带着亚峰的另外一批朋友赶到郑州晚报。
“我和亚峰是朋友,知道亚峰从小对每件事都很负责,这次事故中也一样,他做得很对。但是如果没有郑州晚报的报道,谁也不知道这些,我们几个哥儿们和知情的市民,非常感谢这张贴近百姓的报纸。”李锁说着,拿着本报的报道,看着报道中陈亚峰的照片,泪流满面。晚报记者 徐富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