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44版:荥阳读本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文化创品牌 为市民献上精神盛宴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文化创品牌 为市民献上精神盛宴
文化工程拓展文化娱乐空间
荥阳植物园里的美景。 晚报记者 王银廷 实习生 张郁 图

一个城市的跨越,背后是什么?

荥阳市委书记杨福平说,文化是上层建筑,对社会和谐发展和人们自身进步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又可发展为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地方没有根,没有魂,就没有生命。荥阳的魂和根就是文化,抓住这个根和魂,荥阳就会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上破题,做一些事情,使之成为经济的灵魂、发展的翅膀、地方的品牌、人居的依托。我们有这个愿望,有这样的计划,也有这样的资源、实力、机遇,有这样的决心。”

晚报记者 姚辉常 裴蕾

一种理念 荥阳的魂和根就是文化

为什么荥阳有“两京襟带、三秦咽喉”的美誉?

为什么西汉大司农桑弘羊把荥阳称为“天下名都”?

为什么殷商、东虢、郑国都垂青荥阳并曾在此建都?

为什么在荥阳织机洞发现旧石器时期人类活动的遗址?

为什么《史记》中关于荥阳的记载多达35处?

为什么世界上许多华人聚居区特别是东南亚地区很多地方建有荥阳堂?

为什么后羿射日的传说发生在荥阳?

为什么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的故事发生在荥阳?

为什么刘邦、项羽决战在荥阳?

为什么明末农民起义军会盟在荥阳?

为什么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李商隐葬在荥阳?

为什么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在荥阳?

为什么荥阳的柿子、河阴石榴能够成为宫廷贡品?

为什么荥阳的工业门类能够在全国39个工业大类中占有33项?

为什么荥阳的阀门、建筑机械能够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

2007年农历正月十三,荥阳市三级干部会上,荥阳市委书记杨福平作出连续15个“为什么”的发问。

在干部们思考时,杨福平告诉大家答案:“文化”。

荥阳大诗豪刘禹锡有一句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有仙吗?有龙吗?是传说,传说就是文化。

岳阳楼名满天下,不是楼有多高,而是因为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千古名句,这个名句就是文化。

少林寺名扬海内外,不是寺有多大,而是因为有传奇和源远流长的禅武精神,有一部电影《少林寺》,电影也是文化。

杨福平特别指出,随着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实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越来越重要。

一个地方没有根,没有魂,就没有生命。荥阳的魂和根就是文化,抓住这个根和魂,荥阳就会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我们不仅需要一个现实的荥阳,还需要一个浪漫的荥阳,现实的荥阳是物质的,浪漫的荥阳是文化的,现实和浪漫相结合,荥阳才更有前途,更有魅力。

这也符合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两个“大”字,把文化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省委也明确提出要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这也因为在物质生活富足、小康之后,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加迫切。

一种氛围 由“爱我荥阳”到亲商、护商

文化产业从未像今天这样被提上如此重要的议事日程。15问问出了荥阳厚重历史,带来一座城市学习历史文化的热潮。

2008年年初,“荥阳文化丛书”正式出版发行。这套以荥阳人、荥阳事、荥阳景、荥阳史和荥阳文物古迹为内容的,以初中学生能读懂为标准的文化丛书,采用故事化的语言,浅显易懂的叙事,对荥阳历史文化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寻根之旅”。

随着这套图书“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村镇、进社区”活动,已经普及到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荥阳人中间,实现了以文励志,让荥阳人民“知我荥阳,爱我荥阳”的观念转型。

去年11月16日,中华诗词学会正式授予荥阳“中华诗词之乡”称号。荥阳成为河南省首个、全国第50个由中华诗词学会授予的“中华诗词之乡”,这是荥阳继2008年获得“中国象棋文化之乡”、“中国诗歌之乡”称号后文化建设中获得的又一殊荣。

与此同时,荥阳市的刘禹锡公园、象棋公园等文化主题公园相继落成,处处弥漫着的文化气息让荥阳人无时无刻不在历史文化的熏陶中。

2009年8月起,荥阳开展全民慈善活动,在文化中又注入了慈善理念,形成了慈善文化。

现代经济中的各种生产要素在不断流动,往哪里流动?肯定不是“穷山恶水”,而是“善土慈地”。所以,荥阳慈善文化吸引了许多企业家的目光,特别是具慈善理念的企业家的目光,前往荥阳投资,形成了“慈善经济”。比如,全国知名的“王老吉”等。

一种效应 形成品牌,实现文化与经济共舞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内容很多,荥阳没有“芝麻西瓜一把抓”,找准突破口,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培育文化品牌是荥阳建设文化强市的点睛之笔。

郑氏文化、象棋文化节、诗歌文化节和“商鼎杯”书法大赛等节庆活动,打造出了“郑氏祖地”、“中国象棋文化之乡”、“中国诗歌之乡”、“中华诗词之乡”等特色文化品牌。

苌家拳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先蚕氏嫘祖的传说等4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荥阳柿树栽培技艺等10个项目被列入郑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师姑夏代城址、关帝庙遗址、荥阳娘娘寨遗址分别入选“2003年度、2007年度和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全省最多的县市。

文化被挖掘出来,没有被束之高阁。荥阳还把旅游、文化捆绑起来,实现文化与经济共舞,形成气候,形成产业。以打造郑州西花园为目标,推出了环翠峪杏花节、环翠峪红叶节、桃花峪桃花节等,吸引了大批游客来荥阳观光旅游。

凭借河阴石榴古为“宫廷贡品、历史名产、中州名果”之美誉,举办了5届河阴石榴文化节,并将其作为农业主导项目予以扶植,河阴石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河阴软籽石榴获得了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荥阳被授予“中国石榴之乡”称号,石榴种植面积发展至4.3万余亩,年产量2000万公斤,年创效益1.6亿元。在石榴产业的带动下,旅游、农家乐、运输、石榴酒及石榴深加工等相关产业也相继成熟并茁壮发展起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一种深化

“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高于物质的东西,所以,文化是大众的,是地方的,也是民族的;推进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不是为少数人,而是为大众,为整个地方,甚至为一个民族,为民族竞争力的提高。”杨福平说。

荥阳市把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通过构建“大型文化设施+文化场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面推进市、乡、村三级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王村镇西大村的“文化大院”是荥阳市的示范点。在这里,农民可以坐在电脑桌前津津有味地上网查阅资料。“我比较喜欢看农业种植这一类的,有些知识一看就能用上了,有空我就会来转转。”正兴致勃勃地在农家书屋翻看蔬菜种植技术书籍的该村村民靳大爷告诉记者。据了解,西大村“文化书屋”内有科技、文化、卫生等方面书籍有2.3万多册,村里还举办了电脑、礼仪、种植养殖培训等培训班,不少村民通过在农村书屋“充电”,掌握了实用技术,走上了致富之路。

西大村是荥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城乡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荥阳市加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的实施力度,启动“乡镇综合文化站改造完善工程”、“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建设工程”等工程,建成14个综合文化站、145个文化大院、24个农家书屋,拓展了农民文化娱乐空间。

同时,荥阳加大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力度,兴建了图书馆、文化馆、标准化体育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建成了李商隐公园、禹锡园等七大文化主题公园,以及书画院、文博中心等,从不同层面为城乡广大市民提供多彩多姿的公共文化服务。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