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37版:独家连载 上一版3  4下一版
26
07
11
lrlf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26
南派三叔 著 时代文艺出版社

上世纪六十年代,身为新中国第一批地质勘探队员,我们被秘密选调到某地质工程大队。一纸密令,我们不明目的、不明地点、不明原因,来到最老到的地质工程师都不能确认的中蒙边境原始丛林——该书描述了地心1200米深处令人窒息的秘密——勘探队员永生难忘的地层实录。整个故事雄奇诡异、悬念迭出。

我并不知道他们在那里休整了多久

马在海将我拉了上来,我把刚才的事情和副班长他们说了,他们都大感不可思议,对冰下有弹头的事更是觉得奇怪。随后我们在四周稍微搜索了一下,找不到那个日本人的痕迹。副班长说不妥当,有可能对方不止一个人。咱们得赶紧回吊装车间去。

这一路走得很顺利,我老远就看到了王四川的火光,刚叫了一声就看到篝火边上有个人动了一下,接着一边的帆布后面,十几个穿着日本军装的人站了起来。那一刻我们三个人,统统吓得遍体生寒,三个人全部僵在了原地。但愣了几秒我就发现不对,这几个日本人怎么这么眼熟,再一看,其中一个人竟然是老猫!我还在惊讶,裴青和王四川已经走了出来,把我拉过去架到篝火边上,我感到一阵暖和,当时眼泪就下来了,找到大部队的感觉就是不一样。

休息了一阵我一问,才知道他们这些日本衣服是在另一个物资仓库里翻出来的。我想起和他们分别的时候,又问他们是怎么到达这里的,有没有找到那电报的源头。我这一问,一下子几个人的面色都沉了下来。裴青叹了口气,点头说找到了,不过,人已经死了。

我们自落水洞那里分开以后,他们一直往内漂流大约40分钟,暗河的河底呈现出一个向上的趋势,不久,他们的前方出现了大量突出水面的浅滩,再往里去,浅滩越来越多,在前方连成了一片,暗河就到此为止,取而代之的是一大片连绵的岩河滩。河滩是一个斜坡,他们下了皮筏子朝上走,爬到河滩的顶上,河滩后面是一个很大的溶蚀山洞,里面相当平坦,但是一片狼藉,有许多临时床和木箱物资,他们的日军军装就是在里面找到的。

溶洞的尽头有大量的岔洞,有些里面堆满了东西,有些深不见底,不知道通向哪里。大量的电缆延伸到了这些岔洞中去,显然里面也有需要用电的设备。裴青说,老唐根据整个布局分析,他们所待的地方,是整个暗河洞穴工程的通信枢纽,也就是老式电话系统的接线中心。这个接线室由我们过来时的落水洞小型发电站直接供电,且相当隐蔽,在战时可以保证一定程度的隐秘性。

从里面的情况来看,日本人没有销毁文件,显然撤离时日本人没有想过再也不会回来了。这和我们之前看到的一些情况又有矛盾。 草草观察了一番后,他们开始顺着电缆,寻找落水洞发电站的电报源头。最后是老唐和那个电话兵检查线路,发现它一直延伸着竟然通往洞穴深处一个岔洞里。

他们在里面看到了一个发报室,还有一台自动发报机,边上则有一堆靠墙盖着帆布的东西。掀开帆布后,发现下面是三个死人。看那身穿着应该就是老猫判断的幸存者,

搜索队将尸体从发报室里抬了出来。查看后发现他们的牙龈上有黑线。老唐认为,可能他们当时中了一种慢性毒,并没有立即死亡,其中某个人编写了电报,他们一直等在这里,但还是没有撑到最后。

当时一支勘探队的编制人数并不确定,但不可能很多,我们可以预测勘探队的人数应该在五到十人之间。那么第一支探险队死亡的人数,老猫他们当时统计的是三人,加上幸存的袁喜乐,以及老猫说的幸存者、我们看到的年轻战士,应该还有少数人没有找到。

这洞穴深处的洞系相当的复杂,当时的搜索相当不顺利。那些尸体后,再也没有新的发现,他们最后困在了那里,没办法只好就地休整。而同时我已经在顽固的副班长和不要命的王四川带领下摔进了那个巨型暗河。

我并不知道他们在那里休整了多久,但后来老唐发现了那个发报机居然还有收报功能,事情才开始出现转机。

当时发现这点后,他就试着开启了机器的收报功能,马上就从耳机中听到了急促的连续电码。大概当时电话兵查看了遗留在那里的日本人的听码本,发现耳机里的电码频率竟然是日本人的编码。

因为没人懂日文,也没有办法知道这电报讲的到底是什么。只能知道对方肯定又是一台自动的发报机。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电码是从什么地方发出来的。

这实在是匪夷所思,这电报机肯定有一个天线,这天线在什么地方?

当时他们认为这电报不可能来自地下,因为不符合物理规则。而在1962年,地面上的天线不可能接收到日本本国的军用电码,而且还是使用1942年密码本的电码,所以这电码必然来自于1942年废弃的另外一个地方。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