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31版:文娱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演员片酬涨幅超CPI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一部《手机》陈道明进账790万元
演员片酬涨幅超CPI
有人说演员片酬就像绿豆、大蒜一样“豆你玩”“蒜你狠”

电视剧《手机》在观众中引起共鸣的同时话题不断。近日,传出陈道明接演《手机》的片酬有790万元,不到两天时间,再次传出谢霆锋将以900万元的高价接演《剑侠情缘》,天价片酬刷新的速度远远超越CPI。明星高片酬已经和娱乐圈的吸毒、潜规则等成为妨碍电视剧发展的“公害”,只不过,比起那些暴露出来的丑闻,高片酬是更隐秘的毒瘤。

谁操控了演员高片酬?

有资深制片人表示:“一个戏红了,演员火了,他涨片酬,我觉得这个是无可厚非的,但现在演员涨价太随意了,今年要多少,明年又是一个价位,后年又涨了,有时候一增加就好几万,而我们一个摄影师几千块钱拍一集戏,可能好几年都涨不了1000块钱。”

类型一:一夜走红,片酬一涨就是10倍

演员片酬暴涨,最受关注的肯定是一些一夜成名的新人演员。他们从默默无闻到突然间成为话题人物,首先到来的变化,肯定是片约不断,从而迎来身价的上涨。

去年的电视剧《蜗居》捧红了两姐妹:海清和李念。如今,海清已经贵为陈凯歌钦点的电影主角,李念则曝光率骤增,经常上娱乐头条。海清在拍《双面胶》时片酬是每集4万元,今年翻了3倍。而走红后的李念迎来了片约无数,李念日前在上海参加活动时透露,她当初演一部剧只能赚5000元一集的打包价(包括机票等交通费用),如今涨了10倍之多。

《奋斗》捧红了佟大为、马伊琍、李小璐、文章和王珞丹等年轻演员,但《奋斗2》的编剧石康说:“我希望能沿用《奋斗》原班人马,但他们的身价涨得非常厉害,《奋斗》之后,涨了10倍。”

类型二:互相抬价导致片酬水涨船高

国内电视剧市场的题材跟风现象越来越严重,大热题材处处撞车,能否请到在这方面最好、最擅长的演员,就是制片方的制胜法宝。于是,制片方只能靠提高片酬来吸引明星,这种互相抬价的行为,造成了已经成名的演员的身价一涨再涨。

军旅题材的火热,让硬汉类型的演员片酬上扬,《亮剑》让李幼斌片酬涨到15万元,《士兵突击》让王宝强片酬涨到10万元;而谍战类题材的火爆,《暗算》让柳云龙的片酬涨到12万元左右;《潜伏》让孙红雷涨到15万元左右。现在,各大卫视抢夺大题材、大导演的电视剧的竞争十分激烈,这给大题材和热门题材电视剧制片方足够的底气,砸钱行为愈演愈烈,明星的片酬自然水涨船高。

类型三:经纪人暗中操控明星片酬

近日,谢霆锋接演30集电视剧《剑侠情缘》收入900万元,用制作方的话说,谢霆锋“拿金像奖已经抬高身价了,老婆又生儿子,新闻很多。民众喜欢看哪个明星,那他的身价自然提高。”对于经纪公司来说,身价是外界衡量艺人知名度的标准。一旦艺人有走红的迹象,经纪公司立即抬价,明星身价也是经纪人的业绩目标。有趣的是,明星的片酬也和菜市场讲价一样,报价和实价有很大差别,有时报价甚至达到实价的3倍以上。

演员高片酬让你我都成受害者

有评论说演员的片酬就像绿豆、大蒜一样“豆你玩”、“蒜你狠”。和演员片酬的疯涨相对应的,并不是整个制作成本的大幅度提高,在整个电视剧的制作流程中,演员的片酬是涨得最快的,远远超过了物价飞涨——高片酬带动了整个电视剧行业的震荡,从制片方到导演、演员、电视台直至最末端的观众,这个生存链上处处遭遇尴尬。

生存链之出品人 投资风险增加

资深制作人H先生感叹说:“演员的价格简直是疯涨,涨得我们脑壳都快晕了!”H先生说,大概在2001年的时候,演员的片酬差不多只占整个电视剧成本的20%~35%,到了2005年,这个数据就已接近50%了,现在做一部电视剧,有时候能达到60%,甚至70%。H先生表示演员片酬“溢”出来的部分,其中10%到15%要从其他制作费用中节约出来。

生存链之导演 请不起大牌演员

电视剧《江山风雨情》的主演阵容不可谓不豪华,唐国强、王刚、陈道明、陈宝国、鲍国安,但该剧的收视率却很低。对于这个现象,导演陈家林很意外,他说过去历史戏演员的片酬只占总投资的30%到35%,现在50%都不止。“请不起了,去年6万元一集的演员,今年就涨到10万元,很多剧组都撑不下去了”。

生存链之演员 角色流失,自讨苦吃

H先生向记者讲述了张嘉译的“增值”故事:“《蜗居》热播后,就有一部戏找到张嘉译,当时张嘉译的报价就是12万元一集,但是这部戏的投资额到不了那么高,最后没有谈下来。”凭借《我的野蛮女友》在全亚洲爆红的全智贤,曾因为片酬过高,导致其11年没有出演电视剧,观众长期无缘看到全智贤的作品。片酬过高的苦果,最终还得由演员自己来吞。

生存链之电视台 用高价买“孬”货

有报道称演员片酬占《手机》全部投资的60%,有消息称陈道明片酬达20万元一集,王志文每集收入亦有18万元,两人总片酬就已达千万,再加上梅婷、刘蓓等大牌“绿叶”,演员片酬已占全剧投资60%。

由于大腕演员酬金比例过高,为压缩开支,有的剧组,灯光、道具都只请一个专业人员当组长,其余都由民工顶替。就这样,电视台冲着大腕演员的名声,花高价钱买电视剧,但结果买到的却是一些降低了成本的次品。

生存链之观众 看的尽是注水剧

李保田就打过“注水剧”官司,他控诉电视剧《钦差大臣》制作方违反合同,擅自“注水”从30集拉长至33集。有影视公司表示,通过“注水”增加收入也是“无奈之举”,电视剧都是论集卖的,因此“注水”不失为一种好办法。然而,注水剧的最直接受害者当然是观众,将原本的故事情节打散,画蛇添足地增加许多无关痛痒的镜头,硬性灌输给观众很多垃圾内容。成晚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