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20版:民间纪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夜风筝,远看UFO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夜风筝,远看UFO
两位老人在一起探讨制作风筝的技巧。
栩栩如生的老虎风筝从天而降。
老人介绍:有一次,放飞鹞鹰风筝,曾经有真的老鹰围着风筝盘旋,以为发现了同类。
深夜,张文卿在空地上放飞难得一见的夜风筝。
老人展示自己制作的鹞鹰风筝。阳光打进来,煞是好看。
晚上,张文卿在自己独住的小屋里用酒精灯烤竹篾,做风筝骨架。他希望这种传统技艺能薪火相传。

“快看,天上那一闪一闪的是什么,是不是UFO啊?”5月底的一个晚上,农业路与嵩山北路交叉口附近,有市民看到夜空中有闪着五彩亮光的“不明飞行物”,一会儿变成心形,一会儿变成花朵形,大为好奇。走到近前,却发现飞在天上的东西竟是风筝!之所以飞得那样平稳又灵动,完全是放飞的老人手法高妙。

这位老人名叫张文卿,今年已经64岁,这种难得一见甚至可以说濒临失传的夜风筝,是他正在悉心钻研的新项目。他尝试在风筝上安装发光的小型灯泡,这样风筝的重量很大,难以高飞,经过多次试验用巧妙的手工技巧克服了这个难题。夜风筝像UFO一样高高飞翔。

恐怕每个人的童年时代都会被空中那飘逸的各式风筝吸引过、陶醉过,对擅长放风筝的能手羡慕过、追随过,但能把风筝作为自己一生的爱好如痴如醉的,恐怕没有几个。张文卿就是一个与风筝结下不解之缘的人。

参加工作后,他是电缆厂的维修钳工,开始学着制作风筝。1999年,他内退后有了充足的时间,更开始全身心地“玩”风筝。很快,他遇到了有同样爱好的良师益友——“绿城风筝队”的王德义。王德义说的一件事对张文卿刺激很大:一次,他们几个爱好者在一处广场上放风筝,来了几个山东潍坊的看热闹,看了一会儿撂下一句话:“这也叫放风筝?”他们不服气,但有机会去了号称世界风筝之都的潍坊之后,他们心服口服,开始暗下功夫,往专业方向努力。

起源于我国春秋时期的风筝绝不仅是一件玩物,它是一种传统文化,是一种健身方式,是一项技巧性很强的体育运动。张文卿和热爱风筝的朋友为了让郑州风筝在全国有一席之地,自筹资金到全国各地参加比赛,取长补短。2003年,在河北承德举行的“全国风筝锦标赛”上,张文卿等7名队员夺得团体第五名,这是郑州风筝在国家级比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2005年,张文卿也获得了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风筝项目一级裁判证书。

两年前,张文卿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很难再像以前那样收放自如地放风筝了。他除了白天带小孙子外,每天晚上在自己独住的小屋里,望着满屋的风筝成品、半成品、制作工具,落寞之情,油然而生。“如果有机会给小学生们讲讲风筝文化,教教他们怎么制作风筝,让他们多了解一下真正的风筝,该多好啊……”为了引起更多人对风筝的兴趣,他虽然身体不好,却开始“捣鼓”夜风筝……

2012年将在南阳举办的4年一届的“全国农民运动会”,已邀请张文卿前往执法风筝比赛。老人和风筝的故事,还要继续下去……

晚报记者 张翼飞 图/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