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评论员 李记
日前财政部发出的《关于切实做好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通知》要求,今后两年,公办学校、中职和高校的学费、住宿费标准,不得高于2006年秋季学期收费水平。(6月10日《新京报》)
“未来两年不得上涨”,但两年之后会上涨吗?而且,即便将高校学费控制在2006年秋季的收费水平,是否意味着考生及家长能轻松支付呢?
显然不是,乘着当年扩招的东风,几年前部分高校的收费已提前超出了不少低收入家庭的承受能力。如果未来几年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没有实质性提升,即便高校不再提高收费水平,这些家庭依然可能不堪承受。
这种担忧的表征之一,便是高考考生的再度减少。据教育部统计,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946万,比去年减少了74万,这已是高考考生连续第二年出现大幅度下降。除适龄人口的减少是主因外,很多考生主动放弃尤其引人关注。
当然,很多考生主动弃考的“账”,不能全算到高学费头上。造成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以及农村大学生比例连年减少的原因较多。比如,就业率连年偏低,投入、回报难成正比等。但需要面对的现实是,高等教育在从精英教育变成大众教育的同时,已慢慢失去其对适龄青年的吸引力。
当前阶段,教育是实现阶层流通的不多渠道。最大限度地保证这一通道的流畅,不能含糊。高考制度亟须改革、高等教育质量堪忧、就业率需要确保等问题,需要尽快解决。但同时,相关方面应该想方设法恢复教育和高等教育对年轻一代及其家长的吸引力。比如说,应该适度调低高校学费,降低读大学的成本,让一些出生在低收入家庭的青年能不太费力地读完大学。
5月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到2012年达到4%。在公共财政允许的情况下,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惠及适龄青少年学生,但同时也应该把大学生群体纳入到制度反哺民生的阳光之下。适当调低高校收费,无疑是吸引适龄青年走进大学的最好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