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T02版:2010南非世界杯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每天的封面你做主
意大利,我为你哭泣!
南非野生动物有救了
制造世界杯假新闻伪记者遭曝光
老马成充气娃娃
是谁比杀还要杀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是谁比杀还要杀

最早知道“秒杀”这个词,是从酷爱电脑游戏的儿子那里。

尽管至今仍无法搞明白《三国杀》的魅力所在,但“秒杀”这个词却镶嵌进了自己的记忆里,直到3年前被公布为现代汉语的171个新词中的一个。

于是,仿佛在一夜之间,“秒杀”强势介入我们的生活:电脑游戏要“秒杀”,网上购物有“秒杀”,连4S店卖汽车也引入“秒杀”。本届世界杯期间,一家鼎鼎大名的网上交易平台,竟然毫掷5000万,在央视一套的《球迷狂欢节》节目中指定秒杀时刻,球迷既能熬夜欣赏世界杯,更能参加刺激的便宜到家的1元秒杀购物。

但是,真正的“秒杀”就发生在世界杯的赛场上,发生在美国队和阿尔及利亚比赛的伤停补时阶段。多诺万电光石火间的雷霆一击,使美国队瞬息之间由地狱直入天堂。

这是名副其实的秒杀!虽然时间的局促感比不上科比在NBA的压哨秒杀,但就足球场的宽度和进球难度而言,多诺万的入球无疑更刺激更珍贵。

其实,这样的秒杀在一周前就已经出现过,新西兰队也是在补时阶段攻进一球,逼平了斯洛伐克,使自己保留了进入淘汰赛的希望。

我们似乎可以给足球场的秒杀作一个定义:在比赛最后时刻改变整个战局的进球。试想,当补时的牌子已经亮起,比赛距结束已经进入以秒计时的时候,那千钧一发的感觉,与电脑游戏中的“瞬秒”有何区别?

回望世界杯的战史,这样的秒杀可谓比比皆是。1990年,加斯科因与普拉特的完美配合,帮英格兰在加时赛最后一分钟送比利时人回家;1994年,巴乔曾两度在第89分钟进球,助意大利队先后淘汰尼日利亚和西班牙;1998年,博格坎普也是在第89分钟进球,率荷兰队击败阿根廷挺进四强……

最邪门的当数2006年世界杯,小组赛,便先后有德国、突尼斯、澳大利亚、瑞典在补时阶段攻入决定性进球;八分之一决赛,先是法国队的齐达内在第92分钟射门得手,淘汰走西班牙,后是意大利队在第92分钟赢得点球机会,气走澳大利亚;至于半决赛的意德之战,全场的两个进球竟然就出现在加时赛的最后两分钟,令人不能不连连称奇。不过,意大利似乎透支了所有的运气,在刚刚进行的南非世界杯的最后一战中,尽管在补时阶段也打进一球,但还是难逃被淘汰的厄运。

说到这里,我们不会忘记足球史上的一个特殊阶段,那就是1998年到2002年世界杯的“金球制胜法”。加时赛的每一秒钟都面临“突然死亡”,这不仅是对双方球员的考验,也是对所有球迷的折磨。在两届世界杯的总共4次金球获胜案例中,胜利者感受更多的不是“秒杀”的喜悦,而是劫后余生的庆幸。或许国际足联也承受不了“突然死亡法”的残酷,仅仅几年光景,便取消了这项规则。

秒杀!秒杀!诸多的秒杀引出两个问题,一个是为什么比赛最后几分钟的进球概率高于其他时段?另一个是,为什么完成秒杀的往往是著名球星?

答案很简单:比赛最后时刻,攻者孤注一掷,守者压力巨大。要么是攻者趁对方动作变形而一击中的,要么是守者趁对方后防空虚逆袭得逞,进球多自然在情理之中。至于大牌球星,往往拥有常人没有的“大心脏”,关键时刻的稳定发挥使他们拥有了更多“秒杀”的机会。

有秒杀就有被秒杀,而弱小者胆小者往往被秒杀。就像中国队那著名的黑色三分钟,虽然时间过去了21年,但伤疤依然在,痛苦心中留,只是添上了些许麻木而已。

就要结束这篇小文的时候,耳机里正播着儿子传给我的一首名为《秒杀》的歌曲,那里面的几句歌词令我哑然失笑:

不花一秒全场焦点统统是她,

每次出现都是神话。

是谁比杀还要杀,

瞬间就把我秒杀……

呵呵,这就是世界杯!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