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评论员 李记
马会有、杨华民、李暖……和炎炎夏日里郑州每一个街口指挥交通的交警一样,透过他们的身影,我们读到的是一个群体平凡坚守的感动。对于他们的工作,省委书记卢展工的一席话,进行了充分的肯定:“郑州的交通警察最辛苦,从早到晚一直站在路口,指挥量很大,而且被老百姓骂,还有尾气,特别是夏天,如果没有他们这支队伍在那里更不知道怎么样。”
其实,指挥交通,看似简单的工作,也需要“技术含量”:比如马会有和他的“夕阳红岗”用智慧总结出的“站位工作法”。兢兢业业的工作,加上好的方法,道路的畅通得到了保证。推而广之,指挥一个路口需要“智慧加辛劳”,对整个郑州目前的交通治理而言,也是如此。
因为许多道路工程集中开工(修路、地铁施工等),郑州交通正经历阵痛期——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只要投入了足够的智慧,有了好的管理方法,用心用力治堵后的郑州交通,定会让市民对“痛”的感知,轻一些,再轻一些。
事实上,最近几年,郑州治堵一直没有停歇。为了治堵,交警部门几年来也都是广泛征集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就拿今年来说,取消经三路99个路边停车位、16条道路单行、高峰期11个路口禁左等举措的施行,便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这些举措从纸面走进现实,是交警等部门和市民共同思考、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可行性范围内,我们的集体智慧,定还会有可供开发的可能。
比如说单双号错时、上下班错时,只要做到了足够完善的程序设计,辅之以健全的监管,未必不能施行;比如说公交专用道“闲时”开放、部分单行道夜间限时双行,只要做到了严格监控、加强惩戒,并非不可以实施;比如说痛下杀手治理车辆乱停乱放、严格管理公交车出租车违章,也并非难事……
无一例外,新的治堵举措的采用,无疑都会增加交警部门的管理成本,也会使部分民众在短期内难以适应。但没有关系,只要在举措给出之初,充分征求市民意见和建议,看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在正式施行之前,给出充分的让市民适应的试行时间,所有的问题都不会成为问题。
因为,对于普通市民而言,他们会为马会有、杨华民们平凡的坚守感动,自然会认识到“老毛病”适应新举措需要进行的改变。为了让交警们的坚守更有意义和价值,让市民的期盼更有依托的平台,交警部门如何作为,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