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3版:旧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新中国首批“空姐”的那些往事
广告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新中国首批“空姐”的那些往事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民航系统还没有空中乘务员这个职位,只有飞行员。在长途飞行中,只有报务员会抽空为乘客倒水,其他航班上基本上都没有任何专职的服务人员。直到1955年8月,新中国民航首次招收女空中乘务员,一律由各学校保送。经过层层挑选,最终选定了18位女学生,新中国第一代“空姐”由此诞生。

初上蓝天感受条件艰苦

“1956年初,我们这批空姐集中进行了半年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是先地面,后空中。地面服务知识,如值机、配载、气象、航行、运输、旅客接送等;礼节、服饰方面,则请了外交部礼宾司同志讲课。接着上飞机进行实习,开始在本场进行随机起降,以适应空中反应。最初有几个姐妹不习惯高空工作,在飞行几十个起降后,脸发白,出冷汗,恶心呕吐。此时,我们才初步感受到了吃这碗饭的滋味。”当年的空姐康淑琴说。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飞机及机上的供应同现在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那个时期的飞机小,多半是苏式前三点和后三点的伊尔-14和立二机型,旅客坐椅只有十几个,最多24个,每架飞机上只有一名乘务员。因为客舱不是密封的,受气流影响很大,所以一遇到坏天气,如雷电厚积云,飞机就会严重颠簸,旅客也会因颠簸缺氧而呕吐。而且,那时旅客及机组人员不能在机上用餐,只能通过其他工作人员在中途航站事先备好空勤灶及旅客的餐食。由于条件恶劣,那时飞行一天下来,机组工作人员累,空姐更累。但这批空姐在航路天气不好飞机严重颠簸时,她们依然能来往于客舱间,给旅客送去温暖和真诚微笑。”虽然已时隔半个世纪,但对十八姐妹来说,刚上飞机时的艰难处境依然历历在目。

首长专机上的服务

由于当时全国只有这18位“空姐”,所以她们每个人都肩负着大量的飞行任务,外国友人、党政要员都曾在她们贴心服务下,度过愉快的空中旅程。最让她们难忘的,要算执行首长专机的任务。

今年72岁的王竹报在1957年至1967年间,多次执行周恩来总理的专机任务,陪同周总理飞遍了全国数十个城市。据她回忆,一次,飞机在平稳地飞行,总理坐在小桌旁阅读文件,放在桌上的茶杯有时与发动机的旋转发生有节奏的共振,茶杯与托碟之间发出咯咯咯的响声。王竹报注意到,总理几次将目光从文件转到茶杯上,她知道这不协调的声音破坏了机舱的宁静,影响了总理的思绪,于是就拿了一块小毛巾,垫在茶杯与托碟之间。杂音消除了,总理满意地点点头,对王竹报说:“小王,你很细心,又很聪明,服务工作就应这样,要善于观察,要分析研究旅客心理,把服务工作做在旅客提出要求之前。”

郭桂卿也是新中国第一批专机服务员,在专机上工作了近20年。毛泽东第一次看见她,就问作陪的空军副参谋长何田一:“她是谁呀。”何田一答道:“空中服务员。红色空中小姐嘛。”当毛泽东得知她叫郭桂卿时,风趣地说:“郭桂卿,男娃的名字嘛,我看叫郭子仪吧,知道郭子仪吗?看过《打金枝》没有?郭子仪可是位民族英雄啊!”

她们的爱情和婚姻

1956年4月,马鸿志作为第一个拿到护照的“空姐”开始飞中缅航线。中缅航线是我国开辟的第三条国际航线。航线虽然不算太长,但大小总是国际航班,不论旅客多少,也总有国际友人。一次,马鸿志为缅甸的一个议会代表团服务,其中有一名缅甸的议员对马鸿志产生了爱慕之情,送给马鸿志一对耳环,因为有纪律规定,当时马鸿志就委婉地拒绝了他。后来这个议员通过其他人转达他的意思。马鸿志不愿意与外国人谈恋爱,于是机长以马鸿志已经有男朋友为由回绝了他。

当时对第一批“空姐”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必须参加飞行两年后才能谈情说爱,至于结婚,需要组织同意,并经过严格的政审,才能决定是否通过。当时民航飞行队从空军调来一批飞行员,按年龄他们都该结婚成家了,这批女乘务员自然就成了他们关注的目标。18名空姐中15个人都嫁给了飞行员。

陪伴第一位“无人陪伴儿童”

近几年来,民航“无人陪伴儿童”业务受到了不少家长的欢迎。可是有谁知道,这项业务其实早在1961年6月就曾有过。张慧淑有幸成为中国民航史上首次为“无人陪伴儿童”服务的空中乘务员。

当时是一个大概两三岁的小孩,因为住在上海的爷爷奶奶无力照顾,在南京的父母也无暇去上海接,不得不托付给民航。当飞机安全到达南京时,孩子的父母紧紧地握着张慧淑的手,再三表示感谢,并在机舱门口给张慧淑和孩子合了个影。

几十年弹指一挥间,当年自由翱翔于蓝天的“18只清丽可人的小鸟”如今已是两鬓斑白,但她们的心却依然属于蓝天,属于中国的民航事业。不久前,刘淑娟等第一批民航“空中小姐”走上同一架航班,举办了她们安全飞行的纪念仪式,目前,都已相继离开了工作岗位。 摘自《文史月刊》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