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26版:国际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主题:美国网友发帖子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本版主题:美国网友发帖子
有没有实名制?版主会不会删帖?网站会不会监管?

全美的新闻论坛大多都是如此情景,一条争议性强的新闻总能引来网友的犀利评论,而这些针砭时弊的言论又往往会夹杂着些带感情色彩的谩骂和侮辱。 但是这类网站对留言、发帖一般不做限制,网友大可以无所畏惧地说自己想说的。 这就好比是巴基斯坦的那些偏远部落一样:天高皇帝远,我们自可肆无忌惮。

49岁妇女匿名发帖替女儿出气获刑3年

3年前,美国密苏里州49岁的妇女洛瑞·德鲁从没有想过自己会因为在网上用虚假身份发言而锒铛入狱。她为了报复与自己女儿吵架的13岁女孩梅甘·迈尔,与女儿在MySpace上冒充名为乔希·埃文斯的男生,对梅甘恶语羞辱,并带动一批不明就里的网民加入辱骂行列。最后,这个不堪网络言论侮辱的小女孩在自己的房间上吊自杀。2007年,该事件的主导者洛瑞被判处3年监禁。

27岁男子发帖鼓吹暗杀总统被捕

而就在今年,27岁的美国男子斯潘塞因在社交网站上传一首题为《狙击手》的16行诗而被捕。2007年8月,他以“痛苦1488”的网名将这首诗上传至社交网站New Saxon.org,这首诗描写的是一名持枪者开枪打死一名“独裁者”的情形,死者后被认作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一旦所有罪名成立,斯潘塞将面临最高15年监禁,而美国网友更是把斯潘塞被逮捕审判讽刺为“影射罪”。

楼主

网民言论有时很激烈,急了敢骂奥巴马

在美国,关于移民、奥巴马、联邦税收以及种族偏见等话题,总是能在网上社区掀起一波激情的论战。

5月17日下午2点,《波士顿环球报》的网站(Boston.com)主页上更新了一个头条新闻,标题为“奥巴马的姑姑准许留在美国”。 几分钟不到,这条新闻下面已经出现了好几条跟帖,只有少数人表示赞同,更多的人则是出口谩骂。甚至还有一些匿名发帖者将整个事件上升到政府腐败的高度。

在很短的时间内,奥巴马姑姑的这条新闻留言已经完全演变成了保守派和自由派之间的极端攻击。 有网友写道:“奥巴马本人是肯尼亚人,是非法移民,但是却成了美国总统。像奥巴马这样的外国人正在侵略我们的国家,这全都是你们自由派的错。” 这条留言刚传上网不久,Boston.com的职员们便关闭了这则新闻的评论功能,数百条网友评论瞬间人间蒸发。

沙发

版主:发泄人身攻击帖子立即删除

而Boston.com这家属于《波士顿环球报》的网站,设有新闻版主一职,每个时段都有一到两名版主监管着每天至少6000条网友留言。 版主不可能跟踪每一条留言,他们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争议性强的新闻主题上,并随时评析网友之间论战的等级。 斯蒂夫·摩根是一名有着多年经验的网站版主,他的电脑屏幕总是显示着一个不停变化的红色数字,那代表着需要他马上平息的网上论战,对于那些出言不逊,甚至是已经上升到人身攻击的留言,摩根往往会把他们直接删除。

网站:疲于应对那些无法无天的网友留言

在疲于应对那些无法无天的网友留言时,网站的管理人员们也开始考虑这样的问题:到底是什么人、出于什么样的缘由天天无所事事地待在网上不停发帖、跟帖?

新闻机构在掌管他们的纸质媒体和网络平台时,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对于报纸这个历史悠久的媒介来说,读者来信由于附有姓名和地址,编辑得以掌握对方的一些基本个人资料。 但是在网上的新闻评论区,人们只需要提供一个永久性的邮箱,便可以获取到用户名。这样的运行模式经过数年的实践,终于还是露出了缺点。 最近,美国的几家大报如《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以及著名的政治新闻类博客网站《赫芬顿邮报》纷纷表示,要考虑修改他们网络版报纸的评论政策,将在近期推出有关实名评论的措施。在他们看来,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打击那些口不择言的网民,从而大大减少极端的网络论战,让真正有想法、有观点的人在更清净的环境下畅所欲言。

匿名留言并非一无是处,在那些个无谓的喊叫、吵闹之中,往往还是能够发现一些精华帖和留言,或博君一笑,或发人深省。

有研究表明,90%的网民是俗称的潜水者,即看帖不回的人,9%的人会偶尔跟帖一次,只有1%的人才会经常性留言跟帖,用快餐业的一个词来形容是:重度消费者。 麦当劳和汉堡王这样的快餐业巨头每年都会投入巨资来研究他们所谓的“重度消费者”。但很可惜的是,新闻网站尚没有形成这样的习惯,他们对于那些发帖、留言者知之甚少。

争议 匿名制保护言论自由,也成为网络伤人工具

一直以来,美国政府对于网络言论限制很少,只有涉及有组织犯罪和性犯罪的言论会被警方监控。然而,匿名制带来了更大程度上的自由,但也带来了污言秽语和煽动性言论。匿名在保护言论自由的同时,似乎也成为一种网络伤人工具。

也难怪《迈阿密先驱报》的专栏作家莱昂纳德·皮茨说,匿名原则已经令一些论坛成为“粗野、偏执、刻薄和低级趣味的天堂。”更甚的是,很多新闻网站在监管网友评论时,缺乏有效的威慑力打击不良发言,同时对于独立思考、言语慎重的发帖者,也没有鼓励他们积极发言的措施。

内行人说

要想知道“匿名者”是谁,很容易

57岁的斯蒂夫·叶富顿对这种情况了如指掌。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他就已经拥有自己的电子公告板,即早期的网络社区。

此后多年,斯蒂夫一直身处网络产业,也曾经担任过新闻网站的主编。在他的意识中,早期的新闻网站对留言者的身份要求比较严格,需要他们提供自己的真实姓名以及信用卡账号。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传统并未传承下来,越来越多的网名使用昵称留言、发帖。

斯蒂夫目前供职于Morris出版集团,这个公司拥有13家位于不同地区的报纸。他的工作主要是帮助这些报纸的网络平台清除不良留言,但同时也能保证网民的隐私不受到侵犯。

斯蒂夫采取的方法是,在搜集网友真实姓名和地址的同时,也允许他们以假名登录发言。“网络评论是为了交流意见,不是交流作者信息。”斯蒂夫一直担心由于公开个人信息而可能导致的安全问题。“在美国人的观念中,言论自由是宪法赋予的权利,实名制是言论自由的悲哀,而新闻网站的实名政策将使网民的意见趋于一致。”

与斯蒂夫相对的,Gatehouse媒体公司的前任数码部主任霍华德·欧文斯则是坚定的实名制推广者。“我们网站的用户更愿意加入线上讨论,因为他们知道正在跟自己辩论的网友到底是谁。在实名制问题上,我们网站的很多老用户也表示了赞同。”

当新闻网站还在纠结于是否需要推行实名制留言时,有一种新的论调则认为,随着现在SNS网站的盛行(例如Facebook),所谓的完全匿名留言其实并不存在,所有的网站都可以连接到Facebook的个人主页上。而在这个页面上,人们往往都会留下自己的性别、邮编地址以及出生日期等信息,这些信息重合的可能性不大。一项调查显示,依据这3项指标,87%的匿名留言者完全可以被“人肉”出来。

也许,规范那些匿名发帖者言论最好的办法,就是要提醒他们:我们要想知道你们是谁,是件多么容易的事。

据《南都周刊》

匿名制带来了更大程度上的自由,但也带来了污言秽语和煽动性言论。匿名在保护言论自由的同时,似乎也成为一种网络伤人工具。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